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魏、西晋诗歌上承诗三百、汉乐府之遗韵,下启南北朝之华彩,其于中国古代诗歌历史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笔者认为,对于曹魏、西晋诗歌的诗体演变(诗体应用与体式要素)以及其中所反映的文学观念上仍有可研究、可探讨之处。通过文献资料阅读以及统计整理,笔者发现,曹魏、西晋时期的诗人在创作某一特定题材的诗歌时,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诗体选择倾向。笔者认为,这种诗体与题材的对应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诗人对于不同诗体的功能之认知,也反映出当时诗人的某种程度上的创作习惯,这种认知与创作习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反映了这一时期诗人对于诗体功能的探索与本质认知,是文学自觉在诗体功能上的具体体现。其具体表现为:第一,曹魏、西晋时期的创作实践并没有脱离政治生活与经学思想,其在郊庙祭祀、公宴、颂德、经学、赠答等题材的诗体选择与诗体形式上直接体现了政治、经学的影响以及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主动继承。第二,从曹魏、西晋时期相关文学理论的发展情况上来说,这两个时期的文人对于诗体功能与选择的理论层面的认识存在一个向上发展的趋势。从曹魏时期的文论资料来看,这一时期的诗人对于文学功能的认识主要还停留在文学的政治功能和传世价值层面。而西晋时期随着诗人创作实践的展开与深入,以及经学礼制的逐渐复归与确立,文人开始从理论层面认识到不同诗体与不同题材的对应关系以及体体式功能。通过统计分析魏晋之际某些诗体要素的使用变化情况,例如诗歌篇幅、诗歌的体式结构等要素的使用情况及发展变化情况,能够探寻其中所反映的魏晋之际诗人对于诗歌体式的认知情况。具体而言,本研究中对于诗歌体式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篇幅、体式结构两个方面。根据笔者对于曹魏、西晋一千余首诗歌的诗体要素考察情况来看,其篇幅变化、诗歌体式结构的取向都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明显地表现这两个时期诗人的创作趋向以及对于诗体要素的认知程度及认知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