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隐相关论文
弗洛伊德提出“自我”、“本我”、“超我”的三重人格建构可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创见。本文借助弗氏学说,分析陶渊明任真自然的本......
陶渊明一生连续五次出仕,“穷”只是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志”;隐主要也是“志”意受耻,人格遭辱,从而“越名教而任自然”,回归田......
《世说新语?言行》中记载谢灵运好戴“曲柄笠”,表现了其隐与仕的矛盾心理,这一矛盾是其理想不得实现的痛苦体现。因此,从中出发我们......
作为中外闻名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既有“救时”、“许国”,以天下为己任的宏愿,又有通过谋求出仕“得禄”以“养亲”的现实考虑,还......
吴伟业经历明清之际朝代更替的变故,在仕隐的选择中艰难徘徊,终因性格软弱等原因而出仕新朝,成为一生悔恨痛苦的根源.(其一)传达了......
陈献章一生参加了三次科举考试,但始终没有走上仕途,最后却归隐乡间,专心学问。这种人生之路的选择,有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也......
根据《论语》,后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还原出孔子的形象。孔子一生满怀救世情怀,立志恢复东周之志,但这一愿望却遭到了现实强蛮之力......
江西庐陵一地是一个文章节义之乡,在元代出现了一批文人,包括刘辰翁、邓光荐、赵文、赵功可、王炎午、龙仁夫、刘将孙、刘岳申、刘......
明代大儒陈献章作为中国思想史上一位承传创变的重要人物,进一步发展儒家内圣外王学说,使之与心性修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带有......
叶奕苞(1629-1686),字九来,号凤雏,又号半园、笨庵、二泉居士、群玉山樵。江南昆山人。“为童子时背碑覆局,赋诗惊动长老”,少师事同邑葛......
在诗歌审美分化愈益明朗的背景下,袁昶首次从历史文化资源中发掘出“惊四筵”和“适独坐”的文学观念,并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去实现“......
陈献章作为明代社会变化的感受者和见证者,为救人心、救社会、重建道德主体哲学,摆脱束缚,大胆创新,实现了学术文化由理学向心学的......
陶渊明及其作品是其生活时代的'自然本体',即渊明以他的人生思想、行为、作品呈现了作为生命的本真的状态,呈现了晋宋之际......
西晋是建安之后第一个辞赋繁荣时期,陆机是西晋赋家中最为优秀的作家之一。就题旨论,体物言志是陆机小赋斑斓艺术世界的底色,然其......
在陶渊明的诗文创作与仕隐选择中,家庭、宗族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家庭的贫困、复兴的重任既成为他出仕的动力,又带给他难......
孟浩然在诗中提及很多隐士高人,他是借助这些隐士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渴望建功立业之情,隐中求仕。文章主要从当时的时代风气、效法......
《竹杖赋》是南北朝著名作家庾信入北后的借物咏怀之作。全文以“楚丘先生见桓温”始,通篇表达了“楚丘先生”对“赐杖”的强烈反应......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孟浩然是一位纯粹的隐逸诗人,但近年来有一些学者认为在孟浩然的身上隐逸思想与仕进思想并存,本文即从诗作入手......
陶渊明及其作品是其生活时代的'自然本体'.即渊明以他的人生思想、行为、作品呈现了作为生命的本真的状态,呈现了晋宋之际......
本文以陶渊明《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归去来兮辞》三篇赋作为专题观照,在吸收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着重研读探讨其各自......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入仕和归隐的矛盾贯穿了元好问的前半生。这种矛盾心态以及辞职归隐等所作所为,从他入职国史馆不久就已经开始,延续到进京为官以后......
北宋的隐逸文化独具特色,是隐逸文化的集大成时代,也是隐逸文化的转折时代。本文从隐士人数的剧增、隐士对社会风气的影响、隐逸之......
作品是作者心灵的记录,也是今人研究作者思想的窗口。何良俊的作品及生平事迹告诉我们,他的仕隐心态在入仕前后有明显的不同:入仕......
萧统《陶渊明传》所记檀道济探望陶渊明一事对理解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政治立场比较关键,而常常受到误解。一代名将檀道济以故人身......
王羲之两次仕隐的抉择都与东晋士族政争密切相关。王羲之担任江州刺史的时间当在咸康八年(342)8月至12月,其背景是庾亮、王导的江......
元代,画家重画意,重笔墨造境,重自我表达,汉文人多身处低层,因不同际遇选择居隐,以笔墨书写林泉之意。元明更替时期的王蒙对于出仕......
先秦儒、道两家思想在中国后世思想史发展中影响最大。南宋词坛大家辛弃疾,以其贞刚之词意,雄豪之气象为中国词坛带来一股英雄之豪......
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土以后,便与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道家思想互相碰撞,互相交流,互相融合。从社会教化角度的“三教一致”......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他将出仕为官与归隐生活的经历同诗歌创造相结合,创作了诸多优秀的诗篇。诗人的一生经历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