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舍是中国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一生创作了大约一千万字的作品。其中,《茶馆》被公认为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日本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对老舍小说进行了大量译介,尤其是铃木择郎等人合译的《四世同堂》更是在日本引起了强烈反响。上世纪八十年代,话剧《茶馆》分别在西欧和日本等国巡演,引发了“茶馆热”,推动了各国对《茶馆》剧本的译介。在中国,关于《茶馆》、《骆驼祥子》等英译本的翻译比较研究十分丰富,但关于老舍作品日语翻译的研究却数量稀少。副文本概念由法国学者热奈特提出。他认为每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正文本以及环绕正文本周围的多种要素,如封面、标题、前言、注释等。近年来,副文本理论受到翻译研究者的关注,研究数量呈增加趋势。译注被视为“副文本”中的一种,可以传达起点文本中的隐藏信息,帮助读者进行理解,但目前以译注为研究对象的副文本研究还比较少。笔者在阅读泽山晴三郎和黎波的日语译本时,发现两者的译注存在较大差异。《茶馆》的特点之一是情节展开几乎全部依靠对话,因此译者在处理台词里的文化负载词时,选择了加注的翻译方法,但是译注的内容各有偏重。本论文以《茶馆》的两种日语译本的译注为分析对象,运用翻译目的论和副文本理论,通过比较两种译本译注的差异,分析得出翻译目的决定加注的翻译策略,以及译注反映译者的主体性。第一章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先行研究。第二章梳理翻译研究中的副文本理论。第三章分析《茶馆》日译本的翻译目的对译注的影响,通过运用翻译目的论,比较译注的数量、形式和种类,分析得出翻译目的决定加注的翻译策略。第四章选取《茶馆》日译本中的译注作为分析对象,探讨译注和译者主体性之间的关系。首先将译注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同一处表达的译注,第二类是黎波特有的译注,第三类是泽山特有的译注,分析得出译注反映译者的主体性。第五章总结了本论文的意义和不足,今后也将继续关注副文本理论的研究,把译注对读者受容的影响作为今后的课题。由于笔者知识储备和理论水平有限,本论文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引起读者对《茶馆》译注的重视,以及对老舍其他作品的日译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