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讨论如何评价经皮硬化治疗四肢静脉畸形的疗效并根据评价结果指导临床治疗。对象及方法:收集并分析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2011.1.1-2016.12.31进行经皮硬化治疗的四肢静脉畸形患者38例。纳入标准:1.确诊为四肢静脉畸形。2.有症状或体征等临床表现。3.采用硬化治疗。4.治疗前后同时进行彩超和磁共振复查。排除标准:1.经血管造影、彩超发现合并有动脉型、动静脉型、淋巴管型、毛细血管型或静脉型以外的先天性血管畸形。2.完全无症状及体征的患者。3.非经皮硬化治疗的患者,如本次治疗为外科切除等。4.仅有彩超或磁共振复查或两者均未复查。通过临床表现(I级:症状及体征均无好转。II级:疼痛、麻木、肿胀稍缓解或功能稍改善或色素沉着稍改善。III级:疼痛、麻木、肿胀稍缓解,达日常可耐受程度或功能恢复至不影响日常生活或皮肤色素沉着明显改善但未完全恢复正常。IV级:无疼痛、麻木、肿胀,无功能障碍,皮肤色素恢复正常。)和影像学(以彩超、磁共振病变范围缩小的程度进行评价,I级:≤25%或增大,II级:26-50%,III级:51-75%,IV级:76-100%)进行疗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检验)。结果:纳入38名患者,经皮硬化治疗1-12次(平均约4.1次),随访1-60月(平均12.5月)。安全性方面,治疗的患者中均未出现肺栓塞、肺纤维化、肢体坏死等严重的并发症,有出现一过性的疼痛、肿胀、麻木等,均在数天至1月内缓解。有效性方面,以临床表现改善程度评价疗效,IV级19例(50.0%),III级12例(31.5%),II级6例(15.8%),I级1例(2.6%);以彩超评价疗效,IV级13例(34.2%),III级16例(42.1%),II级7例(18.4%),I级2例(5.3%);以MRI评价疗效,IV级4例(10.5%),III级13例(34.2%),II级15例(39.5%),I级6例(15.8%)。以临床表现评价的IV级比例明显高于以彩超及MRI评价疗效的IV级比例,临床表现评价与彩超评价疗效的KAPPA值为0.684(P<0.05),临床表现评价与磁共振评价疗效的KAPPA值为0.217(P<0.05),彩超与磁共振评价疗效的KAPPA值为0.323(P<0.05)。结论:1.经皮硬化治疗四肢静脉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其疗效评价中,临床表现改善程度是重要的随访手段之一,与疾病的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2.彩超评价与临床表现改善程度的一致性相对较好,且彩超可判断血流情况,可作为影像学随访的首选方式。3.磁共振评价与临床表现改善程度一致性较差,但其能清晰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关系,建议仍可作为次选的随访手段。4.应结合临床表现及彩超、磁共振等影像学共同进行四肢静脉畸形硬化治疗的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