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口译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

来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l8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交语言具有礼貌、委婉、折衷、政治敏感等特点(黄金祺,2004;任小平,2000)。合理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以让外交语言礼貌得体,在维护己方面子的同时,避免或减少对对方面子的威胁。口译员是否能够准确地传达这种语用效果对于成功的外交至关重要。已有不少研究对外交部职业译员在这方面的表现进行描述和总结,但针对学生译员的探讨还比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学生译员处理外交口译中模糊限制语的方式,然后以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和Leech的“礼貌原则”为基础,分析其处理方式产生的语用效果与原文相比是否发生改变,最后总结其表现背后的原因。研究者邀请了20位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口译学生进行汉英交替传译,所选材料来自真实的外交场合,结束后即时进行回忆和采访,研究者对其口译产出以及采访进行录音,用以后续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和采访,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20位学生译员保留或删减源语发言中的模糊限制语,也会在译语中增添源语中没有的模糊限制语。其中删减的模糊限制语超过源语中总数的一半,保留近一半,增添相对较少出现。2)保留的方式对模糊限制语的语用效果影响最小;较高频率的删减使外交语言的礼貌程度降低,对谈话单方或双方的面子威胁上升,不符合外交语言特点;增添模糊限制语通常可使译文更加委婉礼貌,然而有时虽加强了对对方的礼貌程度,却扭曲了发言人的政治立场或威胁到发言人的面子,不符合外交的本质;3)采访得出的删减、增添模糊限制语原因可总结为口译态度和口译能力两方面。多数受试认为模糊限制语不是重要信息,删减、增添对意思影响不大,反映出对外交语言政策性和敏感性以及模糊限制语的认识尚有不足。在口译能力方面,有部分受试删减模糊限制语是由于听力,笔记,记忆等环节无法胜任,而增添则可能是组织语言时填补空白的方法。
其他文献
在现今信息化、产业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科技翻译在共享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助推器的角色。中国与其他国
衔接是语篇的特性之一,是口译产出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相关研究已经显示在翻译过程中衔接手段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偏移。但在口译领域,大量的前人研究都集中在观察职业译员在中英
以上海松江某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为背景,从预制场实施、施工现场准备、预制构件拼装、基坑回填覆土等方面,介绍了地下综合管廊全预制拼装技术的施工流程。经技术经济分析,全预
目的分析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对20例IMT进行临床资料分析、肿瘤大体及镜下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及随访。结果本组发病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