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有研究显示65%的城镇化率符合我国国情,截至2016年城镇常住人口7929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82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8973万人,减少137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7.35%,同时仍有42.65%的国民长期生产、生活在农村,可见农村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的重要性。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面临着一场巨大变革。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建设农村地区的任务,并提出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重点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2014年国家层面的城镇化规划出台,表明乡村社会的建设受到国家的重视,其建设已经成为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也在不停的变化。一直以来,我国公共服务设施配建重点一直在在城市地区,致使当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服务水平较低,且直接套用城市建设标准,即按照“镇区——中心村——自然村”的等级序列和公共服务“人均指标”进行配建。此方法忽略了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各自的特征,即农村地区之间分布松散,公共服务的共享率明显低于城市社区,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使用具有明显的“唯一性”。如此,城镇与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出现脱节现象,镇区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率低,供过于求,而基层村公共服务设施又呈现供给不足的状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当前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配建方法和理念已经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鉴于此,本文以子长县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偏好和需求为研究对象,引入地理学“生活圈”理念,在农村地区已有的交通廊道(乡道、县道)和规划中道路交通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地区居民点变化,分别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标准、均等化布局、均等化机制保障进行研究,以期达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满足农村地区居民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下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做到远近兼顾,实现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最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