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需要理论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nus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需要和日常生活直接相关,是人们经常关注的问题。在人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倾向于把人的需要等同于人的欲望。其实,欲望和需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有着不同的规定性。当人的需要仅仅停留在人脑中,没有得到实现,获得满足时,需要作为一种欲望反映在人脑中。从词义上来理解,“需要”既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动词。当“需要”是一个动词的时候,它可以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依赖,追求的状态,此时主体和客体对立。当“需要”是一个名词的时候,它可以理解为客体对主体的满足状态,此时主体和客体同一。主客体由对立走向同一是需要产生,得到满足,新的需要又产生…这是一个无止境的辩证过程。主客体不断由对立走向同一是通过人的对象性活动来实现的。因此,人的需要是基于人的对象性活动而产生,而被满足,无穷发展的。所以,需要的涵义,需要的内容,需要的分类,需要的特征都通过人的对象性活动获得规定性。故而,对象性活动决定人的需要,人的需要与人的对象性活动有关。一方面,人的需要作为人的对象性活动的要素,影响和制约着人的活动。通过人的对象性实践,人的需要始终渗透在自然,社会,人之中,影响和制约着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变化与发展。另外一方面,自然,社会,人自身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引起的变化而引起了人的需要的发展,变化。所以,人的需要与自然,社会,人之间通过实践建立起来的关系是对立又同一的辩证关系,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发展的关系。因此,也是具体的,历史性的关系。把握了这种关系,我们就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关系。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首先从人自身的生活来观察人的需要,然后通过人的活动进一步来研究人的需要,认为人的需要是理解人的活动和人类历史的逻辑起点。第一次将人的需要纳入到唯物史观视野,深刻地揭示了人的需要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作为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研究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以及需要理论的国内外,中西方学者对需要问题的论述和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重点地介绍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内容,包括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发展脉络,需要的涵义,需要的分类,需要的特征,需要的发展的规律。第三部分以对象性的实践思维来思考需要与自然,社会,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基于人的实践活动是既对立又同一的辩证关系。体现为需要既促进社会,自然,人的变化。社会,自然,人又促进需要的发展变化。这种关系是具体的,历史性的关系。第四部分首先,说明入的需要问题和社会主义建设之间的关系。要充分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表现为有助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五个方面来发挥需要理论的指导性作用:第一,保护自然生态,治理环境问题是满足人的需要前提性条件。第二,加强民生建设,充分满足民众基本需要。第三,加强民权保护,有利于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满足民众的生活和发展方面的需要。第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满足民众的政治生活方面的需要。第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要。
其他文献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虽然政治极为混乱,但是美学成就却十分辉煌。嵇康的美学思想正是这个时期美学思想的代表。他的美学思想和当时的时代风气、社会思潮
晋西集团重组后,拥有许多子集团,其特点为:点多面广,生产经营多元化。针对这个特点,他们以构建子集团运行机制、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切入点,加大党建与企业生产经营的融合,强
矿山地质环境指的是曾经开采、正在开采或准备开采的矿山及其邻近地区的岩石圈表层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分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