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在水质净化、区域气候调节、蓄水防洪及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上具有重要作用。湿地主要划分为人工湿地与自然湿地两大类,包含多种小类,其中面积小于8 hm~2以下的湿地被称为小微湿地,小微湿地广泛分布于农村地区。近年来乡村的发展建设成为关注热点和热议话题,为了解决农村发展缓慢等问题,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该战略把“生态宜居”作为总要求之一,并多次强调生态环境对村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性。过去几十年来,国内“重发展轻环境保护”的现象严重,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严重且不可逆的。在中国农村地区,由于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对我国小微湿地的侵占行为会导致乡村水环境污染加重、水质下降明显,长此以往可能会损害村民的身心健康,由此可见,乡村环境改善治理工作迫在眉睫。乡村小微湿地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洪水调蓄、小微型气候调节、水资源净化、景观美化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研究以受损的乡村小微湿地为研究对象,以华家源小微湿地设计为案例,开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小微湿地水环境治理分析研究,旨在为基于水环境治理目标的江西省乡村小微湿地设计建造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借鉴。研究结果如下。(1)以乡村振兴作为时代背景,以乡村小微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小微湿地国内外相关理论进行归纳分析,对小微湿地目前的分类、构成要素及功能特点进行研究,运用归纳法全方位分析总结现阶段国内小微湿地在环境、建设、管理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揭示了现有乡村小微湿地建设中存在的污染严重、形态破坏、缺乏文化内涵、管理机制不健全及缺少经济效益等现象和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2)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国内三个优秀典型湿地建设案例进行研究,在剖析案例的同时,总结得出“绿色能源,循环经济”的规划理念;“生态为主、兼顾景观、小湿地、大生态”的设计原则;“水下森林的”净水手段及生命基底结构的景观构架可以作为江西省乡村小微湿地设计营建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借鉴参考。(3)运用文献研究法,基于生态恢复学、湿地恢复生态理论及层次需求理论,针对乡村小微湿地的特点和蓄水防洪、气候调节、水质净化等生态功能进行研究,探索出了小微湿地内植物、微生物、基质对水质的净化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江西乡村小微湿地设计建造中可以应用的生态景观浮岛、人工湿地系统、生态驳岸和特色乡土植物配置等主要构建要素,以针对性解决乡村小微湿地目前水环境治理的功能弱化和生态景观营造效果不佳等问题。(4)在以上理论和模式分析的基础上,对上饶市华家源小微湿地进行修复改造实践设计研究,依托华家源现有小微湿地特征,提出了以湿地农业生产为主轴,湿地乡村观光体验为副轴,湿地水环境治理为基础轴,湿地乡村人文发展为目标轴"的规划理念。在对华家源小微湿地水环境污染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华家源小微湿地目前驳岸生态性差、植被类型单一以及湿地形态破坏严重等问题,提出了华家源小微湿地建设规划和设计原则,即应遵循整体性保护与分类保护相结合原则、展示性原则、季节特色与景观时序显著等三个主要原则。对华家源小微湿地内水体进行取样测试的数据表明,目前水源中的氨氮(NH3-N)、全磷(TP)、化学需氧量(COD)等指标含量不符合国家Ⅲ类水排放标准,尤其在夏季小微湿地的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含量为46mg/L,夏季小微湿地水中全磷(TP)含量为0.31mg/L,均远超过Ⅴ类水标准。因此,在实例设计中针对华家源小微湿地水质污染问题,提出了建造人工湿地进行水体修复的治理恢复策略,并对华家源废弃人工湿地开展了恢复重建设计,选择净水能力强的水生植物进行配置,合理搭配竖向景观,如鸢尾、黄菖蒲、美人蕉、苦草等。对小微湿地进行分层保护规划,并且加强后期监测管理,旨在以恢复生态、净化水域、发展乡村为最终目标,同时,结合当地小微湿地原有的植物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小微湿地农事体验田,水生植物科普台,水文连通渠等,将其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科普、娱乐、经济价值的小微湿地公园。综上所述,乡村小微湿地在乡村振兴和乡村水环境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在设计要素上,要针对性营造基于水质净化的小微湿地景观,在植物配置上重点运用当地乡土植物进行特色景观打造。本研究以生态景观浮岛、人工湿地系统、生态驳岸、净水植物配置等景观要素为主体的乡村小微湿地设计构架,将对江西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独特的社会经济价值和促进作用,也可为南方乡村小微湿地建设和水环境治理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