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加纳米TiO<,2>及细菌群体感应分子对蓝藻生理的影响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QINXIAOTIA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废弃物的大量排放,世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其引起的蓝藻水华给水资源的利用、生产和人畜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水华蓝藻,特别是微囊藻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生理学机制和适应特性,形成了极强的生态竞争优势。本文以集胞藻与铜绿微囊藻为处理材料,研究了新型环保材料改性纳米TiO<,2>以及细菌中的群体感应信号物质(AHIs)对集胞藻与铜绿微囊藻生长及生理的影响,得到以下有意义的结果: 1.通过几种不同纳米二氧化钛催化剂对铜绿微囊藻与集胞藻进行外加处理,对其抑制效果以及培养液中因纳米材料引发光催化反应而产生超氧自由基含量进行分析可知,经过改性之后的纳米二氧化钛其光催化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光催化效率从强到弱依次为:Ag/TiO<,2>,ZnO/TiO<,2>,Fc<,2>O<,3>/TiO<,2>,TiO<,2>。 2.对比Ag/TiO<,2>对两种蓝藻生长的抑制效果来看,Ag/TiO<,2>对集胞藻的抑制效果要好于铜绿微囊藻。同时两种藻在遭受因纳米材料进行光催化作用而释放出自由基的胁迫时,铜绿微囊藻与集胞藻都通过提高SOD活性,CAT活性以及胞内多糖含量来提高自身的抗氧化能力。 3.在自然条件下用纳米材料对滇池藻样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纳米材料在自然条件下对滇池藻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因此在昆明使用价格低廉,反应产物清洁的纳米材料来治理滇池污染及水华蓝藻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 4.当细菌群体感应信号物质(A物质)的浓度达到40μmol/L以上,对于不同初始接种浓度、不同生长时期以及在不同的光照培养条件下,A物质对铜绿微囊藻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5.在A物质存在的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含量、光合速率下降,超氧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含量急剧上升,表明A物质的存在确实对蓝藻造成了生理胁迫。而为了抵御该胁迫铜绿微囊藻提高了自身SOD、CAT活性以及胞内多糖含量。 6.在A物质的胁迫下,铜绿微囊藻的PC相对含量、APC相对含量、Fv/Fm值、全电子传递链活性、PSⅡ活性与对照样相比都有明显的下降,说明A物质对于铜绿微囊藻的光合电子传递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其他文献
班主任工作要从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既要符合学生的共性,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既要注重连续性,又要重视阶段性。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我国的中低压配电网络多为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NES),针对该系统中发生概率较高的单相接地故障,传统的利用稳态信息的选线方法,在抗干扰性性和灵敏度上都难以达到要求,而目前基于暂态信息的故障选线方法大多是利用故障发生时刻的某一类信息进行判别,未能充分利用故障时刻的暂态特征,容易产生死区,即使在通过智能算法加以融合后,自适应性仍然很差,交界区域的选线成功率难以得到保证。所以十分有必要对故障选线方法
在电力系统中,为提高供电可靠性,110kV变电站普遍采用备自投装置,接线方式为两路电源进线两台主变供电一路主供一路备用的内桥接线方式。当主供电源进线发生故障或检修停役后,将
随着社会经济和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现代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审计实务。统计抽样技术从七十代受到审计界的关注,被广泛运用于财务审计中,到目前为止却鲜见其在工程审计中运用。
电力市场化是全球电力系统的大趋势,也是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我国发电侧电力市场建立以后,供电企业与发电企业变成市场上的交易双方,供电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更加多样化。电力市
随着电力电子装置的广泛应用,非线形负荷产生的谐波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和危害日益严重,因而在保证电力系统经济、安全运行的背景下,电力谐波的实时补偿变得越来越重要。有源电力滤
普通野生稻作为栽培稻的近缘祖先,在抗病、抗旱等方面保留着优良的抗逆能力。我国江西、广东、海南等地区保留着普通野生稻资源,且普通野生稻的生长环境遭到的人为干扰相对较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是指能在最少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知识,使学生经过学习获得进步和取得成绩,并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教学活动。时间、效果和
配电系统是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六大环节之一,是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根据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配网自动化是提高配电网管理水平、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
目前全球能源发展面临着资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暖三大难题。为解决这些难题,必须走清洁发展道路,实施“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实现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从而实现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发电虽然清洁环保,但本身存在一定的间歇性和不确定性,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电网对电网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有关新能源并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虑风电场接入电网以及处于不同地理位置风电场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