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现阶段外科医生在关腹时主要是依赖于技术的传承、个人喜好及习惯,而很少关注循证医学的相关证据,所以临床上腹壁的缝合关闭存在多样性和随意性。由于关腹技术的优劣常关系到早期并发症(如切口裂开和切口感染)和晚期并发症(如切口疝、缝线窦道形成和切口疼痛)的发生,关系到住院时间和费用,最终将影响医疗质量。因此,不能认为关腹仅仅是一小的技术问题。为此,本文通过收集、分析相关的文献,对腹壁正中切口缝合关闭技术的安全性和疗效进行meta分析,旨在为临床上提供切实可行的循证医学证据,以期对提高医疗质量有所帮助。
材料与方法:
查询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时间从1981年至2009年期间所有关于腹壁切口关闭缝合的英文文献,选用关键词为"abdominal closure、suture material、suture technique"(“腹壁切口关闭、缝合材料、缝合技术”)。文献的采用标准包括使用不同缝合技术和(或)不同缝合材料进行腹壁正中切口关腹的随机对照研究、至少随访1年,文献剔除标准包括采用其他腹壁切口(如斜切口、横切口、旁正中切口)、患者年龄小于15岁、比较同种关腹技术的缝合材料类型相同的两种缝线的研究。临床疗效分析指标包括早期并发症切口裂开、切口感染及晚期并发症切口疝、缝线窦道形成及切口疼痛等。
结果:
28年间共有13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符合标准,共计6263名患者,经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与连续缝合相比,使用间断缝合关腹术后切口疝发生率明显增加(OR=0.80,95%CI0.66-1.00;P=0.05),而用连续缝合术后切口疼痛发生率会更明显(OR=0.48,95%CI0.28-0.81;P<0.05),两种缝合在切口裂开、切口感染和窦道形成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与连续不吸收缝线相比,采用连续快吸收缝线缝合的切口疝发生率会增加(P<0.05),而使用连续不吸收缝线缝合关腹的窦道形成和切口疼痛发生率均更高(P<0.05),两种缝合在切口裂开、切口感染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与连续慢吸收缝线相比,使用连续快吸收缝线切口疝发生率更高(P<0.05)。两种缝合在切口裂开、切口感染、切口疼痛和窦道形成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与间断快吸收缝线相比,使用间断不吸收缝线关腹术后窦道形成发生率更高(P<0.05),两种缝合在切口裂开、切口疝、切口感染和切口疼痛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连续慢吸收缝线与连续不吸收缝线相比,使用连续不吸收缝线关腹术后切口疼痛(OR=0.53,95%CI0.36-0.77;P<0.05)和窦道形成发生率(OR=0.47,95%CI0.24-0.92;P<0.05)会明显增加,两种缝合在切口疝、切口感染、切口裂开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6、在连续全层关腹时进针的边距与间距适当使用,缝线长度/切口长度(SL/WL)<4∶1与>4∶1相比,若使用缝线过短即缝线长度/切口长度(SL/WL)<4∶1时切口疝发生率明显增加(OR=0.45,95%CI0.33-0.63;P<0.05),两者在切口裂开、切口感染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腹壁正中切口缝合关闭以连续全层缝合为宜;
2、在连续全层缝合关腹时,进针的边距与间距适当使用,缝线长度与切口长度之比(SL/WL)至少要4∶1才能达到最好的切口张力及强度;
3、使用慢吸收缝线对维持切口的张力,减少切口疝形成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