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已经成为外语或语言教育的主流趋势。学习者个体的差异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于教育者和研究者的注意。歧义容忍,即作为个性特征,又作为个体的认知风格,自然成为热门的研究课题。同时,语言学领域内还兴起了对学习策略的关注,其中关于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如学习风格、动机、年龄等方面的研究为数不少,但把歧义容忍作为影响学习策略因素的研究却未能引起研究者们充分的重视。虽然国外有学者已对个性与学习策略使用进行了相关研究,如Oxford(1990),Ehrman(1990)等,但国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张庆宗(2004)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歧义容忍度对外语学习策略的影响”的论文,但由此而进一步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并且取得的定论也不多,因此这里十分有必要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中国学生的歧义容忍水平与其学习策略的选择关系进行进一步探讨和实证研究。本文以中国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为对象,研究了解中国学生的歧义容忍水平和他们所运用的学习策略,进而探究出歧义容忍与学习策略使用之间的关系,不同歧义容忍水平的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及差异。而且,在对参与者的歧义容忍水平进行划分时,将参与者分为高,中,低三组,不同于张庆宗的高,低两组划分,主要是根据Ely(1995)提出适度水平的歧义容忍能够促进语言学习,因为高的可能导致认知被动,低的歧义容忍度会妨碍语言学习,因此这里有必要将参与人群按其歧义容忍水平划分为高,中,低三组,分别考察,进行对比。本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4个学院不同专业的80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为调查对象,采用Ely的歧义容忍水平调查问卷(SLATS)和Oxford学习策略调查问卷(SILL)分别调查出学生们的歧义容忍水平以及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在研究过程中作者还对在处同一歧义容忍水平的男女参与者策略的使用进行观察,最后运用SPSS 13.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对这些定量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另外,作者还采访了12名参与者做定性分析,补充解释所得结论。研究结果显示:(1)参与的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歧义容忍呈现低水平;(2)处在同一歧义容忍水平的男女生在学习策略的选择上没有明显差异;(3)参与者的歧义容忍水平对他们学习策略的选择有一定影响。结果表明高歧义容忍的学生在使用学习策略时,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任务有选择性的使用学习策略,但是这组学生的认知策略的使用频度明显偏低,且与其他策略几乎没有相关性,印证了Ely的高歧义容忍学生存在认知被动的问题:低水平歧义容忍学生的策略使用频度接近且除记忆与补偿,记忆与认知策略呈现相关外,其他各项间均呈现显著相关关系,说明这组参加者在学习中通常对策略不加选择,使用策略时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相较而言,中度歧义容忍的参与者一方面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任务有选择性的使用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在认知方面没有高组的消极反应,印证了Ely的适度水平的歧义容忍能够促进语言学习理论。最后,除了对所得出的结论进行相关的讨论外,本文还探讨了该研究在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意义,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一方面,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歧义容忍度水平,针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采取多种策略教学手段并进行相关的策略培训,从而能够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学生们在对自身性格了解的基础上,应发挥各自的个人优势扬长避短,自主地采取合适的学习策略并配合教师进行策略培训,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