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收集整理天津医科大学第四中心临床学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前庭功能检查室诊查明确诊断的69例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患者,针对其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比较手法复位治疗与非手法复位治疗在老年BPPV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两者在临床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从而为耳鼻咽喉、神经内科、老年综合科等临床医师在诊治眩晕患者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方法选取2010.01~2012.01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第四中心临床学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神经内科及老年综合科等,经神经内科医师会诊除外中枢性眩晕,并经前庭功能检查室诊查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定的BPPV的诊断标准的BPPV的老年患者69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5例,男14例、女21例,平均70.78岁,本组予以手法复位(管石复位法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 Barbecue翻滚法治疗及Semont方法)治疗,至眩晕及眼震消失,治疗后嘱患者尽量避免患侧耳卧位,复位后2天复诊,1周后复查,复诊时详细询问患者是否还遗有因头位变动诱发的旋转性眩晕发作,症状消失的患者定为治疗有效。对主诉仍有眩晕症者则可再次行Dix-Hallpike或roll变位试验检查,观察到眼震者再次予以CRP治疗,复诊同前。鉴于老年人的特点,在复位时要充分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治疗目的、发病机制和操作要点等,使患者配合治疗,操作者及助手手法要轻柔到位,切忌粗鲁。对经过4次治疗后仍有眩晕症状或眼震体征者定为治疗失败。B组34例,男12、女22,平均69.19岁,基于老年患者合并症较多,本身对疾病及手法复位治疗产生眩晕的恐惧,放弃手法复位而采用非手法复位治疗,治疗包括强迫体位训练及应用扩血管解痉药物改善内耳微循环、抗组胺抗胆碱药等抗眩晕对症治疗,定期复查及电话随访,以4周为一疗程,进而比较两者临床效果,结果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69例患者男26例,61-83岁,平均72.23岁;女43例,60-82岁,平均68.67岁;男女比例男:女=1:1.654。2、后半规管BPPV58例,水平半规管BPPV9例,混合半规管BPPV1例,脊顶结石症1例。3、患者首次眩晕发作至本次就诊为BPPV时间为2d-30年。4、合并疾病81.16%(56/69例);A组合并疾病82.85%(29/35例),B组合并疾病79.41%(27/34例),2组患者合并疾病无显著差异;患者合并疾病种类包括:高血压病、后循环缺血(TIA)、脑梗死、糖尿病、血脂异常、偏头痛;颈椎病;突发性耳聋、梅尼埃病、迷路炎;中耳炎耳部手术、头部外伤等。5、采用手法复位的A组1次有效率82.85%(29/35),2-4次94.29%(33/35),最多一位复位10次,随访6月,复发率25.71%(9/35);B组随访4周有效率55.88%(19/34),随访6月,复发率29.41%(10/34)。2组病例4周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BPPV患者中女性患者较男性发病比例高。2、老年BPPV患者多合并多种全身及局部疾病。。3、后半规管BPPV发病率最高,占84.06%。4、手法复位治疗BPPV疗效显著,为BPPV患者治疗首选。5、对于恐惧手法复位治疗的老年患者,采取强迫体位训练及药物综合治疗也具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