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社会工业化程度提高,对高职的社会服务职能提出了新要求。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该表述既为职业教育正名,肯定了其类型教育的地位,也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输送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因而需要解放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潜力,增大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信,提升高职学生的群体自信,壮大技术技能人才队伍。高职学生的身份认同是影响其群体自信的关键因素,探索高职学生身份认同的现状、影响因素和解决措施,意义不仅在于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认同,更可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方面的潜在优势。本研究以文化资本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劳动力市场筛选理论等为基础搭建理论框架,通过理论研究、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个案研究等方法,探讨、解释高职学生身份认同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尝试探索破解高职学生身份认同挣扎问题的出路。论文由以下部分构成:绪论部分,提出研究问题并梳理相关研究进展。首先,从现实诉求和发展困境出发,提出研究高职学生身份认同问题的必要性;其次,阐明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与研究价值;最后,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通过系统梳理,发现国内外关于学生身份认同的研究多以社会学视角切入,且多以量化研究为主,未深描高职学生身份认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也未扎根田野探讨高职学生身份认同的建构路径,解决这三个问题正是本研究的价值所在。第一章,界定核心概念,阐明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并搭建理论框架。通过文献法梳理身份、身份认同以及高职学生身份认同的概念,并结合具体场域中高职学生特性加以诠释;其次,阐述文化资本理论、社会身份认同理论、筛选假设理论,搭建理论框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视角。第二章,运用量化研究分析高职学生身份认同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高职学生身份认同的现状,发现高职学生的身份认同受到自我身份认同、集体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认同等因素的影响,且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具体而言,高职学生在自我身份认同上表现为消极态度与积极态度并存,他们对自我理解和自我实现方面的评价不高,但是他们肯定自我发展和自我塑造的重要价值。高职学生的集体身份认同程度偏低,对内群体身份的情感意义和价值意义的感知相对较弱。高职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方面,价值选择、价值评价与价值归属的得分偏低。他们肯定技术技能的重要性,但是对于社会印象、学校的文化氛围以及专业学习持消极态度,特别是他们缺少群体文化自信,贬低内群体文化,向往他者群体文化。总而言之,由于高职学生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多种矛盾交织作用,导致其陷入身份挣扎之中。第三章,运用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个案深描高职学生身份认同的现状。首先,通过访谈调查法、观察法(非参与式)与实物收集法获取高职学生身份认同的相关资料,了解高职场域文化。其次,通过叙事法讲述高职学生身份认同的故事。研究发现,有个案认为未来可期,呈现奋斗的状态;有个案认为需要通过转行以改变身份;还有个案认为浪费三年没有意义,选择退学重新高考。最后,通过理论分析,阐释结构性因素在高职学生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发生作用的原理,进而建构高职学生身份认同的路径。理论分析发现:首先,社会网络的引导偏离了高职学生的预期身份;其次,校企合作使学生的主体性缺失,导致学生的发展被忽视;再次,高职的类型教育地位尚未深入人心,高职教育仍然处于边缘地位;最后,人才市场中存在就业歧视,高职学生尚未享有平等就业机会。第四章,基于量化研究与个案研究的发现,分析高职学生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法探究影响高职学生身份认同的因素之共性,通过访谈调查法深描各影响因素如何在具体情境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并共同发挥作用。整体而言,影响高职学生身份认同的主要因素是社会认可程度、专业发展前景、薪资待遇、社会关系网以及实践经历等。具体来说,社会给高职学生贴上负面标签;劳动力市场的学历要求限制了高职学生的入职、晋升以及薪资待遇;社会关系网的影响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既可能有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后果;在工作岗位中的实践经历帮助形成清晰的职业认知。此外,教师作为重要他人,直接影响着高职学生的身份认同。最终,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通过调动个体的主动性对高职学生的身份认同发挥作用。第五章,尝试探索高职学生身份认同挣扎状态的出路。本文从高职学生个体层面出发,连接学校、企业,涉及国家政策,从微观着眼,思及宏观,探索解决高职学生身份认同挣扎问题的出路。研究发现,重构高职学生的身份认同不仅需要变革社会传统观念,也需要学校做出改进。主要的路径包括:一是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加快由文凭社会向技能型社会转换的步伐,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多元人才评价标准。二是社会通过榜样引领、优化技能型人才就业环境、形成技术密集的劳动力阶段等方式,为高职学生描绘职业发展图景,促进高职学生的身份认同。三是发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改变校企合作思路,形成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双师型”教师,彰显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四是学校需要实施学生自组织管理模式,实行干部轮换制,给予政策支持和资源支持,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此外,教师需要建构信任、沟通、积极的班级氛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学生应发挥自身效能感和主动性,接纳群体身份。多管齐下发挥合力,助力高职学生重构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