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第三波民主化在全球范围的扩展,民主化逐渐成为西方学界最主要的学术论题。作为新出现的代表性学派,民主转型学在对结构性因素的批评基础上,以精英的策略选择和行为来分析民主转型过程,主要用精英间的互动行为来区分不同的转型模式,并提出转型模式与转型结果间的因果关系,但这一分析路径明显忽略了精英在选择中所依据的自身和与其它派别相对比的力量基础,因而难以回答精英在转型过程中为何会做出不同的行为选择,更遑论去解释不同精英派别的力量对比与变化是由什么因素所引起。本文则提出体制性吸纳理论以分析二战后东亚国家的政治转型,以弥补转型学派的不足,并试图提出对政治转型更恰当的解释。体制性吸纳是通过影响精英派别力量从而作用于政治转型,根据在正向吸纳和阻止反向吸纳能力上的差别,体制性吸纳可分为四种类型,各个类型对支持体制派别和反对派别的力量有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讲,体制性吸纳能力越强,相比于支持体制派别,反对派别的力量越小或增长缓慢,反之,反对派别力量越大或发展迅速。体制性吸纳对政治转型的作用可分为两个层次,首先,体制性吸纳所形成的精英派别力量会引发体制崩溃或促进体制的维持;其次,精英根据相互间的力量对比以形成各种转型模式,如果体制外的反对派精英占据上风,转型会以决裂模式进行,当反对派主要存在于体制内且在力量上大过其他派别,强加模式往往会发生,若是体制外的反对派无法独力进行转型,并且和体制内精英有谈判和沟通的渠道,新的政治体制就会通过交易模式建立。二战之后,在东亚国家中发生了多种路径和类型的政治转型,包括从威权到民主、从民主到威权以及民主和威权之间的交替,本文则以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类型的代表国家——韩国、新加坡和菲律宾作为分析案例,通过比较的方法来验证体制性吸纳与政治转型关系中的10个理论命题,以揭示体制性吸纳对于政治转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