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纾的翻译一直是我国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解构主义视角,以辛亥革命前的林译小说《黑奴吁天录》为个案,具体分析译者的处理方法,仔细比较译作与原作的异同,深入探讨该译作在当时取得成功、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论文采用不同于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指导的传统翻译理论视角——解构主义翻译视角,阐释文学作品的翻译现象,旨在说明解构主义理论对文学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新的思路。 论文首先从四个方面对解构主义理论作概述。论述解构主义哲学思想的起源;比较解构主义与结构主义理论的异同,从而发掘解构主义的鲜明特点;剖析解构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和各自的思想;鉴于解构主义理论涉及范围太广,论文主要依据德里达的学说对林译进行探讨,因而独辟一章节对其解构主义思想和主要术语进行阐述。 在概述解构主义理论之后,本文阐述解构主义思潮对翻译的影响。解构主义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以来,对诸多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自80年代以来,其对翻译研究的影响更加突出。解构的实质并非否定、破坏、拆解等表面特征,而是在把结构拆解后,努力使结构外部的因素与内部的因素相结合,从而促进多元的重构。解构主义认为,翻译并非是在真空中进行的纯语言结构的转换和等值,翻译活动虽然需要了解语言内部的结构性与规律性,但起制约作用的外部因素,如政治、意识形态、文化传统,道德伦理等却是更加重要的。 从宏观的角度看,解构主义为翻译研究带来了一个多元取向的研究方法,在它的影响下形成了当今的文化构建派、目的派、操控论派等。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解构主义思潮对翻译实践的影响至少可以归纳为五点:1)否定了意义的预设性,说明意义的不确定性;2)确立了“文本之外别无他物,语境外别无他物”的意义语境观;3)揭示了文本的无始源性、开放性和互文性——译文和原文都不是恒定不变的,译文和原文是互文的关系,并非译文依赖于原文而生存,而是原文依赖译文而存活和发展;4)重新思考译者与作者的关系,肯定译者的主体性;5)重新定义译者的任务。 论文接着对林纾、林译和传统译界对林译的评价进行综合性描述。然后仔细剖析林译《黑奴吁天录》的翻译特征。用解构主义翻译观点从译者在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两方面的选择进行分析:1)用解构主义的意义不确定性、历史语境观和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