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地区在技术偏向、劳动力结构和工资差距方面呈现出不同特点,在地区内部技能劳动供给、技术的技能偏向与技能溢价同步上升,但是地区之间却存在与地区内不同的特征,表现为东部地区技能劳动所占比重最高,工资差距较大,但技术的技能偏向程度最低,西部地区则相反。如果用全要素生产率判断地区技术偏向选择是否适宜,就会发现东部全要素生产率最高,西部最低,因此,从结果上可以判断,东部较低的技能偏向型技术选择是更适宜地区发展的技术。所以需要研究的问题就是究竟什么因素影响地区技术偏向选择。在这里技术偏向的含义是这种技术变迁将提高某种要素的相对边际产出,表现为增加该要素的相对需求,进而可能提高其相对价格。现有研究成果大多从供给的角度展开分析,得到较高的技能劳动供给对应较高的技能偏向这一结论,这个结论虽然与地区内部特征相符,但是无法解释地区之间的差异,因此,除了技能劳动供给这个因素,还应该有其他因素影响技术偏向选择。所以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需求的角度研究地区工资差距、劳动力结构对技术偏向选择的影响,分析适宜当地情况的技术偏向选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首先从需求的角度建立工资差距影响技术偏向选择的理论模型,其次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对工资差距的变动进行分解,解释工资差距在不同地区对技术偏向的选择具有不同影响的原因。本文第三章建立了工资差距影响技术偏向选择的理论模型。理论模型有两个前提,一是非位似偏好假设,二是厂商具有定价权力。工资差距通过消费差距影响销售两阶段中价格效应和规模效应,最终影响产品的销售利润,发现工资差距对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有反作用,工资差距较小的社会倾向于使用技能偏向型的技术。通过理论模型的分析还得到了与之前研究相反的结论,此前认为技能劳动相对供给增加会使技术偏向技能,但本文的结果是技能劳动相对供给增加会使技术偏向非技能。本文第四章是对理论模型的实证检验。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全国样本以及地区样本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验证工资差距是否对技术偏向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方向是否符合理论模型的预期。回归结果显示,技能劳动对技术偏向技能的正效应大于需求领域的负效应,技能偏向表现为与技能劳动比重的正向关系,但是只有东部工资差距对技能偏向的影响是显著的,表现出反向关系,劳动结构和工资差距的共同作用导致了东部技能偏向较低。中西部技能劳动的比重低于东部,同时中西部工资差距虽然在扩大,但是影响不显著,没有起到抑制技能偏向的作用,因此中西部技能偏向的特征强于东部,以上结果说明中西部的技能偏向更多地受劳动供给影响。如果把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技术偏向是否适宜的标准,可以发现中西部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于东部。由此可以推出需求在中西部地区对技术偏向影响的弱化,导致中西部的技术偏向选择是不适宜的。本文的第五章在分位数回归的基础上对工资差距的变动进行了分解。通过分解解释不同时段和不同地区工资差距对技术偏向影响的差异。发现从1989-2006年的总样本工资差距存在扩大趋势,主要表现在工资分布的低端;东部样本工资分布的高端和低端都存在扩大趋势,而中西部样本的工资差距的扩大存在于工资分布的低端。影响工资差距变动的因素包括教育水平、经验、所有制和技能偏向的技术进步。将这些因素的影响分解为价格效用和结构效应,价格效应的影响方向与工资差距的变动方向相同,价格效应起主导作用。工资差距的变动在1989-2006年主要发生在工资分布的低端,在1997-2006年则主要发生在工资分布的高端,因此造成了在较长的时间样本下工资差距的影响存在滞后性。影响因素在东部作用于中高收入阶层和整个工资分布,但在中西部主要作用于中低收入阶层,这种作用位置,加上中西部收入水平与东部相比较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收入差距对技能偏向的作用程度。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从需求的角度研究工资差距对技术偏向选择的影响,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这一影响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寻找地区适宜的技术偏向选择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