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小说叙事视角的文化意义研究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yongshua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以新时期甘青宁少数民族小说为个案,从小说叙事视角的功能切入,分析了叙事视角在话语关系层面所形成的对话关系;在结构层面与故事空间的生成关系及其后的文化意义;在主题层面与小说意识形态的关系。按此思路,本文包括以下内容:绪论综述了研究现状,说明了研究的缘起,陈述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最后对本文中出现的关键词做了概念性界定。第一章分析了长篇小说中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第三人称人物视角,“还乡”叙事中的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和个别小说中的第二人称视角这三大类叙事视角,证明了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中的多重叙事视角与作家的身份建构及其作品背后意识形态的密切关系。指出多重叙事视角更为典型地折射出了小说中多种声音形成的复调和“对话”。第二章论述了人物视角与故事空间的生成关系。人物视角关照之下的本土空间具有承载民族集体记忆,寄托作家民族文化认同的作用;人物视角关照之下的都市空间作为一种他者化的镜像空间折射了自我心理世界,反映了自我对他者形象的消解企图。出租屋作为“城”与“乡”之间的边缘空间,产生了一种双重视角。这种双重视角叙事有望突破少数民族小说中城乡书写“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叙事模式,以一种理性的视角实现文学叙事中空间格局的开放与转换。第三章选取了苏柯静想的《红女人》、马自祥的《阿干歌》、石舒清的《清水里的刀子》和马金莲的《父亲的雪》为代表作品和细读文本,以个案研究的方式说明了作家在各种“故事”的重述中,因为采用了不同于前文本的叙事视角,使原来的故事形式发生变化,从而使原本被遮蔽的意义得以呈现,或者使其衍生出了新的意义,表达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余论简要陈述了本文的主要观点,联系当前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强调了“叙述形式—文化批评”的研究方法在民族文学研究中既可以填补民族文学形式研究的空白,也可以以跨学科的方式更好地分析民族文学的文学性问题,从而实现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创新的另一种可能。
其他文献
体(aspect)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重要语法范畴。体范畴研究近二三十年来倍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是,学界对体范畴的界定不甚明晰,研究方法也莫衷一是。在国内不同语言的体范畴
长期以来,在乡村社会的近代转型研究中,学术界向来认为城乡二元格局下乡村文化资源的流失难以避免。通过对毛泽东20世纪30年代在赣南农村调查等相关文献材料分析,发现在清末
鉴于参训动机结构及相关特征之于青少年运动员参训动机与参训心理测量、引导、训练和归化的重要性意义,采用测量法、文献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青少年运动员参训动机
通过对电机振动试验研究 ,简述了电机轴承异常响声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说明了振动速度与电动机异常响声的连带关系。
目的探究药物联合绘画艺术治疗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康复期病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 0 1 4年1 月- 2 0 1 6年1 月在广东省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获悉:该院等离子体所承担的国家大科学工程“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正在进行的第十一轮物理实验近日再获重大突破:在纯射频波加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起开始实施,如今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展开。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民族教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新课改政
近几年来,随着舆论监督力量的加强,公共管理机构的危机报道经常出现在大众媒体上。在我国,媒体一直具有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的作用,那么,在危机事件爆发时,媒体理应发挥相当
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受到广泛的关注,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强调搞好规划,尤其是关系到广大农民家家户户的村庄规划。可以说,制定合法、合理和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村庄规划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