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起开始实施,如今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展开。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民族教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新课改政策目标对象的广泛性,新课程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应引起重视并加以改善。本研究拟从民族教育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视角切入,目的是对新课改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和探究,进一步得出对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具有一定参考性和实效性的建议和对策。个案点选在云南省芒市风平镇这一独具“少、边、穷”特殊性的少数民族地区,运用了访谈法、问卷法、随堂听课和观察法等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描述和分析新课改在风平镇的实施现状,总结出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具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建议。研究发现,风平镇义务教育阶段已贯彻新课改的政策执行,基本完成了一线教师的新课程通识培训,在教师的教学观、学校的硬件设施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步。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工作当中,仍面临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一,现行评价模式和教学理念相背离,实际教学仍难摆脱“应试教育”;二,民族地区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等情况,面对强调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教师和学生显得难以适应先进的新课程;三,政策适切性和民族特殊性的矛盾——新课改和民族地区实际情况脱节,譬如教科书上的内容与民族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造成学生们理解上的困难等等。本研究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从评价制度、政策适切性、课程资源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解决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提高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对新课改的适应性,为制定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提供有用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