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代的语音是汉语近代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元曲是一种通俗文学,它是根据当时的实际语音押韵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韵母系统。全面整理研究元曲的用韵,将有助於我们了解元代的语音面貌。此外,全元曲用韵的韵部是汉语韵部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前人对於先秦、汉魏六朝以及隋唐、宋等历史时期韵文材料的研究成果,可对韵部的历时演变进行全面系统地观察,进而考察汉语语音自上古到近代的演变轨迹,为汉语语音史研究提供重要资料。另外,《中原音韵》成书与元曲的用韵有密切的关系,对全元曲用韵的研究还可为《中原音韵》的专书研究提供可资比较的参证。
前人对元曲用韵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单个作家或某个地区作家群的研究上,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的来说还是很不够的,至今尚无人全面整理现存所有元曲的用韵,我们的研究填充了这项空白。前贤对於《中原音韵》的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前贤们的研究多仅局限於韵书本身,将元曲的用韵与《中原音韵》比较研究的成果甚少,我们将在这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讨。
元代有元曲存於世的曲作家共有234位,加上无名氏的作品,共流传下来杂剧160种、散曲4289 首,其中3887 首小令、402 套套数。杂剧与散曲共有13275 支曲子。我们的研究就是以这些流传下来的元曲为研究材料,利用计算机辅助和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梳理和讨论。首先对现存所有元曲进行详细的校勘,其次进行XML标注,提取出相关信息,最後制成数据库。
经分析和讨论,我们的结论主要有:
1.通过反复排比和系联,元曲韵共分19 部:东锺、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
2.元曲音系的主要特点有:梗、曾两摄的一、二等唇音字以及喉、牙音合口字正在向通摄转变;元韵字已完全与山摄合用,不与魂痕通押,其中唇音字与寒山同用,其它字则与先天同用;山摄阳声韵字根据等呼分为寒山、桓欢、先天三部;咸摄阳声韵字根据等分为两部,一、二等字合为监咸,三、四等字合为廉纤;闭口唇音字已经完成了-m 尾向-n 尾的转变,“品”并入真文部,咸摄三等合口轻唇音字变为开口呼,并入寒山部,重唇音字则并入先天;除唇音字外,-m 尾仍然保留;止摄开口齿音字独立为一部,支思;尤侯韵唇音字演变为鱼模;假摄字根据等分为两部,一、二等字合为家麻,三、四等字合为车遮。
3.元曲作家主要分布在浙江、大都、山西、山东、河北等地区,他们的用韵在韵部的宽窄、韵字的归属等方面都没有明显差异。
4.从我们的研究来看,《中原音韵》基本上反映了元曲作家的实际用韵情况。
5.《中原音韵》并非纯粹归纳元曲的用韵而成,在个别韵字的归属及对古入声字的归派方面与全元曲还存在差异。
6.《中原音韵》和全元曲的用韵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语音,代表了当时的通语系统。
7.全元曲中全浊入声字97.6%派入平声、次浊入声字89.5%派入去声,与《中原音韵》的归派比例大致相当;古清入声字33.5%派入上声,与《中原音韵》的归派迥异,但我们不能据此説明《中原音韵》对清入声字的归派不合理,因爲单纯从元曲的用韵归纳出的清入声的声调还不能完全反映清入声的实际归派。
在前贤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共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
1.首次对现存所有的元曲的用韵进行了穷尽式的考察,归纳曲韵为19 部。
2.根据韵部间的亲疏关系,我们将元曲19 部排序如下:侵寻、真文、庚青、东锺、江阳、桓欢、寒山、监咸、廉纤、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皆来、齐微、支思、鱼模、尤侯。
3.首次从韵部、韵字、声调三个方面将全元曲的用韵与《中原音韵》进行全面比较,对《中原音韵》性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佐证。
4.首次全面考察了全元曲中入韵的入声字,认为《中原音韵》对古清入声字的归派与元曲不同,并对这个问题的原因作了一些探讨。
5.使用了计算机辅助研究和数理统计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全元曲查询数据库。
全文23万字,共分为10 章:第1 章为绪论,介绍前人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以及所使用的方法、材料等;第2 章元曲概説,从曲的起源、发展等方面对研究材料的性质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并介绍了现存的元曲选集、别集等;第3 章材料的计算机处理,对全元曲的数据建模进行了探讨,并对全元曲数据库进行了设计和开发;第4、5 两章分部讨论了元曲19 部,列举了各部的韵字,并对《广韵》
未收字及一些例外字进行了讨论;第6 章全元曲中的异部通押,讨论了元曲用韵时的不同韵部间的通押;第7 章全元曲用韵中的入声字,主要讨论了古入声字在全元曲中的归派;第8 章全元曲用韵和《中原音韵》的比较,从韵部、韵字、声调三个方面将全元曲的用韵与《中原音韵》进行全面比较;第9 章结语,总结全文结论和成果,并指出本文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今後的研究展望;第10 章韵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