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周神经损伤一直是神经科学基础与临床的难题之一,其损伤后远近端形态改变和促进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因素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试验通过硅胶管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第一部分对不同时间点和损伤区不同部位的坐骨神经进行连续切片,光、电镜观察摄像后,利用计算机图像重建技术,在SGI三维图形工作站上对坐骨神经损伤后变性、再生过程中形态结构改变进行三维重建;并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伤后不同时间点坐骨神经损伤近、远端及新生神经中段S-100α和层粘连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探索其联系规律。第二部分通过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轴突图像分析,探讨联合应用NGF和 CNTF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1. 伤后3天、7天硅胶管内可见淡红色胶冻样物质,组织易碎;伤后15天可见纤细浅红色条索状物把坐骨神经两断端连接起来;伤后30~90天硅胶管内再生神经逐渐变粗、变韧,颜色呈亮白色。2. 伤后3天坐骨神经损伤近、远端开始发生Wallerian变性,轴浆断裂,髓鞘崩解,但远端神经变性的程度比近端重;伤后15天近端的新生神经开始长入硅胶管,硅胶管内新生物电镜下观察可见雪旺细胞吞噬变性髓鞘,远端神经完全发生变性,仅可看到崩解的髓鞘碎片,神经膜管及bǖrger’s带开始形成;伤后30天,损伤神经近、远端和中段神经均可看到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伤后60、90天,再生神经纤维逐渐增粗、增<WP=8>多,部分神经纤维具有类似正常神经纤维的结构形态。3. 利用光镜和电镜图像完成了坐骨神经损伤后变性、再生过程中神经纤维及附属结构形态变化的三维图像重建。三维图像显示新生神经纤维与正常神经纤维相比有郎飞氏结尚未形成、排列紊乱、髓鞘较薄、轴索较细、神经膜管形成等差异。4. S-100α在SC的胞浆内和髓鞘内表达,伤后3天起在坐骨神经损伤近、远端S-100α表达开始增多,于30天达高峰,直至90天坐骨神经损伤近、远端S-100α表达仍较正常神经多,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同一时间点近端神经S-100α表达数量明显多于远端,差异明显(p<0.01);再生神经中段SC于15天起开始增多,90天达高峰。5. LN在外周神经微环境的基质内和SC基底膜的内表面表达,其在损伤区域存在明显的浓度梯度。伤后3天起在坐骨神经损伤近、远端LN表达开始增多,于30天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单位横截面近端神经LN明显多于远端(p<0.01);但直至90天坐骨神经损伤近、远端LN表达的量仍较正常神经多(p<0.01);新生神经中段LN于15天起开始增多;伤后30天新生神经中段单位横截面LN的量少于近端但多于远端(p<0.01),伤后60天中段LN的表达达高峰;伤后90天近、远端和新生神经中段LN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6. 外源性NGF和CNTF均可明显促进神经再生,但联合应用NGF和CNTF组SFI恢复的效果,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再生神经的有髓神经纤维的数目和直径均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组。结论:1. 利用计算机图像重建技术,采用三维图像的形式对外周神经再生过程和再生规律进行可视化研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2.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恢复初期LN表达增高,并且在损伤区存在着一定的浓度梯度,其浓度梯度可能为指导神经神经再生和雪旺细胞迁移的<WP=9>“寻路决定”的因素之一。3. 联合应用NGF和CNTF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与功能恢复的效果优于单独用药,联合应用神经营养因子符合外周神经损伤后再生的病理生理环境。4. 局部用药结合靶肌肉注射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种较好治疗外周神经损伤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