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流派,是继狂飙突进运动和古典主义之后的最后一个理想主义流派。浪漫主义作为18世纪末期和19世纪前叶的一场文艺运动,具有非常深厚的哲学、艺术和宗教文化背景。它是以康德、费希特、谢林等哲学家的唯心主义哲学理论为基础,以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蒂克、霍夫曼等众多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的艺术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为主体,形成的独特且卓越的德国浪漫主义美学。浪漫主义的美学演变与发展奠定了西方近代美学的基础,对欧洲甚至世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文学流派,而是充满强烈的生命意志,可以使人们直面现实与生存中的悲喜,并在这样的生命之中寻求生存的意义。它所体现的真实是心灵与精神的真实,并且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审美理论打下了厚实的基础。论文首先探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诉求,概括其理论核心以及从总体勾勒其文学表现对象的特征与发展轨迹;同时梳理国内外对于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研究现状,进而突出本课题研究的角度与研究意义。其次,通过从具体作品入手,详细分析德国浪漫主义文学表现对象的演变过程。论文遵循美学演变的规律,重点探寻浪漫主义文学表现对象从虚幻的美到现实的真这一发展历程。将浪漫主义的文学题材纵向联系,深化其美学意义。从分析浪漫主义文学表现对象的整个美学演变中得出结论:浪漫主义文学在着力表现情感与想象世界的过程中,把古典主义的人文理想内化为一种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基于对当时的理性主义文化的怀疑与反思,也出自浪漫主义者真实的生命感受,因而以一种反讽的方式折射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现实态度。这种内倾化的创作方式无疑为西方现代文学的产生做了重要铺垫。文章按浪漫主义文学表现对象的演变特点进行研究,在研究的具体方式上分别从艺术、宗教、黑夜、死亡、虚幻的奇异世界以及艺术童话和它的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细致且深入的剖析与探讨,并以浪漫主义美学为理论背景进行具体探究。论文从具体且生动的文学表现对象入手,层层推进、以小见大,最后梳理出浪漫主义文学的美学演变过程,为从美学深度探究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探寻新的视角与研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