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对佐剂性关节炎小鼠趋化因子的影响及脊髓CCL7介导针刺镇痛作用的研究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Fr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趋化因子作为细胞因子,在疼痛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趋化因子参与针刺镇痛的研究较少。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已经发现针刺上调血清和脊髓中趋化因子CXCL1参与镇痛作用,但未涉及其他趋化因子。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采用针刺足三里对CFA炎性痛小鼠镇痛有效的平台,对脊髓、血清和足垫部位趋化因子进行筛选,明确针刺对不同部位趋化因子的作用,筛选出参与针刺镇痛的趋化因子及部位,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首先采用50μl CFA右侧足底皮下注射诱导的佐剂性关节炎小鼠炎性痛模型,针刺双侧足三里穴,于造模前后及1-7天针刺后测量热辐射痛及机械痛,针刺第7天后取材脊髓,ELISA检测PGE2,确立针刺对CFA小鼠的镇痛效应。在针刺镇痛有效的基础上,采用液相芯片技术检测脊髓、血清和足垫部位趋化因子CCL2、CCL7、CXCL12、CXCL13、CX3CL1蛋白含量,采用ELISA技术检测血清中CXCL2蛋白含量,RT-q PCR技术检测脊髓部位上述趋化因子及受体表达量,筛选出可能参与针刺镇痛的趋化因子及作用部位,中和筛选出的脊髓目标趋化因子CCL7,观察其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在明确脊髓CCL7介导针刺镇痛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研究其镇痛机制,采用RT-q PCR方法对比检测针刺7天状态下和鞘内注射CCL7中和抗体状态下,脊髓中多巴胺能神经元标记物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以及多巴胺D2受体m RNA表达量;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脊髓中CCR2(趋化因子CCL7的受体)、Th蛋白在神经元上表达情况。结果:1.针刺可减轻CFA小鼠炎性痛:痛阈测量结果显示:造模前,机械痛与热痛阈值各组基础值没有差异(P>0.05);造模后,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与针刺组小鼠足底热辐射痛阈值以及机械痛阈值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痛阈值升高,从第1天起效(P<0.01),一直持续到第7天(P<0.01)。ELISA结果显示: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PGE2显著升高(P<0.01),针刺组PGE2无明显变化(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降低(P<0.05)。2.液相芯片结果发现,针刺可上调脊髓组织中CCL7、CXCL2,上调血清中CXCL2、CXCL12,对足垫中趋化因子均有下调趋势。RT-q PCR结果发现针刺可上调脊髓中CCL2、CCL7、CXCL13 m RNA表达量,筛选出脊髓趋化因子CCL7为针刺变化明显趋化因子。液相芯片检测结果显示,在脊髓: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CX3CL1升高(P<0.05),其余因子未见明显变化,针刺组CCL7(P<0.01)、CXCL2(P<0.05)升高;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CCL7(P<0.01)、CXCL2(P<0.05)升高、CX3CL1有降低趋势(P=0.054)。在血清:与盐水组比,模型组CCL2、CCL7、CXCL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CCL2、CCL7、CXCL2、CXCL1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针刺组CCL2、CCL7有下降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组CXCL2、CXCL12升高(P<0.05);其余趋化因子无明显变化。在足垫:与模型组比,针刺组CCL2下降(P<0.05)、CCL7、CXCL12、CXCL13、CX3CL1有下降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RT-q PCR检测脊髓中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结果显示,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CXCL12、CXCR4 m RNA表达量升高(P<0.05),针刺组CCL7(P<0.01)、CXCL13(P<0.01)、CCL2(P<0.05)、CXCL12(P<0.05)、CXCR4(P<0.05)m RNA表达量升高;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CCL2、CCL7、CXCL13 m 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其余因子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3.中和脊髓CCL7可拮抗针刺镇痛效应,脊髓CCL7参与针刺镇痛:中和实验结果显示:针刺第1天,与模型+PBS组相比,针刺+PBS组痛阈升高(P<0.05),针刺+低剂量中和剂组、针刺+高剂量中和剂组痛阈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针刺+PBS组相比,针刺+1μg中和抗体组痛阈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4μg中和抗体组痛阈值有下降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针刺+1μg中和抗体组比,针刺+4μg中和抗体组痛阈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上调脊髓中Th m RNA表达量,对Drd2 m RNA表达量有上调趋势,中和脊髓CCL7可下调脊髓Th m RNA表达量,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脊髓Th、CCR2在神经元表达。针刺7天RT-q PCR实验结果显示: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Th m RNA表达量有下降趋势(P>0.05)、Drd2 m RNA表达量有下降趋势(P>0.05),针刺组Drd2 m RNA表达量上调(P<0.05)、Th m RNA无明显变化(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Th m RNA表达量上调(P<0.05)、Drd2 m RNA表达量有上升趋势(P>0.05)。中和脊髓CCL7后RT-q PCR结果显示:与模型+PBS组相比,针刺+PBS组Th m RNA表达量上调(P<0.05),针刺+4μg中和抗体组表达量下调(P<0.05);与针刺+PBS组相比,针刺+1μg中和抗体组、针刺+4μg中和抗体组Th m RNA表达量下调(P<0.05)。RT-q PCR结果显示,各组间Drd2m RNA表达量比较均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CR2阳性表达细胞与神经元相似。结论:1.针刺双侧足三里可改善CFA模型小鼠炎性痛。2.针刺可影响多部位趋化因子参与针刺镇痛。在足垫,针刺降低促炎的趋化因子CCL2、CCL7、CXCL12、CXCL13、CX3CL1;在血清,针刺降低促炎趋化因子CCL2,升高镇痛趋化因子CXCL2;在脊髓,针刺升高脊髓中趋化因子CCL7、CXCL2,降低致痛趋化因子CX3CL1的表达。3.脊髓中CCL7参与针刺镇痛;初步表明脊髓部位CCL7镇痛机制可能与Th有关,仍需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远程风险监查(RBM)在多中心针刺临床研究中的初步应用并对开展和实施多中心针刺临床研究的风险因素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后续RBM在中医药领域内临床研究中应用模型的建立提供有益参考。方法:1.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已完成的全部16例受试者的研究用病历资料及相关研究流程操作记录,指定两名课题质控人员分别采用传统监查(100%SDV)与基于风险的监查(RBM)两种方式对研究病历资料和
目的:探索正常小鼠针刺后血清外泌体(Acupunctuer-exosome,Acu-exo)腹腔注射对缺氧小鼠生存时间的影响及其起效的可能靶标,为针灸基础研究转化及中医治未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研究内容一电针足三里预处理对缺氧小鼠生存时间的观察研究本实验重复2次,第一次实验,将32只正常KM种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电针组,每组16只。电针预处理以针灸针(0.25×13 mm)刺入足三里穴(3
目的:骨髓抑制是肿瘤化疗常见副作用之一,最先表现为白细胞减少症,诱发感染严重限制了化疗药的临床应用。临床研究发现针灸可有效改善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症,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基于前期已建立的电针改善顺铂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症效应平台,以交感神经修复为切入点,探讨交感神经释放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activating polypeptide,P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证明针刺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后续研究提供文献支撑;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心悸患者的影响,为经皮穴位电刺激调节病理状态下心功能提供试验依据;观察可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正常人心肺耐力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为可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在生理状态下提高心肺耐力,增强心肺储备功能提供试验依据,为可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装置应用于航天医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一:检索4个中文数据库
目的: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昏迷是神经外科常见急危重症,具有高致残死率的特点。TBI后昏迷患者能否尽快苏醒是影响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且如何促醒是国内外神经科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简称井穴放血)是中医传统的急救促醒技术,本团队应用该法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开展多个临床试验证实井穴放血法可安全、有效改善TBI、中风及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急性期的意识
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临床经验为参考,在理论与经验的结合之处较大程度地烘托出以颈臂穴为主配合颈夹脊穴针刺法的可贵之处与可取之处,以昭彰于针刺研究之林海。有对比即有差异,而其在与常规针刺法的比较之中亦可脱然伫立,可作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焕新途径与方法。希冀此针刺方法可以在临床中普遍开来,进而为饱受困苦的患者带来切为可行的实际疗效。在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的情况下,进而可以做到治
目的:筛选MCAO后调控炎症反应的关键lnc RNA,初步探索针刺作用于lnc RNA调控炎症反应的作用规律。方法:体重为(220?10)g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0),模型组(n=30),针刺组(n=30)。每组大鼠术后分为3h、6h、12h、3d、7d共5个时相,每时相各6只。模型组和针刺组通过改良线栓法建立永久性右侧MCAO模型,假手术组仅钝性分离血管,不结
目的: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常引起脑干、胼胝体等皮质下白质中的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由于神经连接中断,常导致昏迷及认知、自主运动和感觉功能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故寻找安全便捷有效的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疗法,降低重残率,使患者尽快回归家庭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疗法((
目的:通过比较恢复期运用芒针透刺法和常规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探索恢复期治疗本病的针刺优化方案,并对疗效评价系统中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与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是否存在一致性进行探讨,为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的应用提供最新的临床证据。方法:本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的64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受试者,完全随机分配到
目的:比较低频电针与高频电针针刺廉泉、风府穴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需针灸科病房与门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并给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低频组(n=30)和高频组(n=30)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廉泉穴及风府穴为主穴分别以低频(2Hz)和高频(100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