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内掀起“双语学习热”,中国家长们受“不能输在起跑线”思想的影响,纷纷送孩子早早去学双语。然而,很少有家长去倾听早期儿童对双语学习的想法,关心他们愿不愿意学双语,对双语学习感不感兴趣;更少有研究关注早期儿童对双语学习的期望、偏好和感受。这些来自成人社会的价值判断忽视了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事实,忽略了他们选择双语学习的权利以及学习诉求。故而,本研究从儿童视角出发,采用“诱导性隐喻分析”这一国际创新研究方法,探查早期儿童“潜意识”中双语学习观念和立场,旨在发现中国儿童对双语学习的喜好、想法及经验,为早期双语教育政策制订、师资培训、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实证依据。本研究聚焦早期儿童汉语、英语学习态度及倾向性,采取混合研究模式,运用诱导性隐喻分析方法,先探讨了早期儿童是否愿意学双语,他们对双语学习是否感兴趣等社会性问题;然后,探索早期儿童对双语学习态度及倾向是否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发展性问题;最后,深入探究早期儿童对双语学习态度的结果效应,即早期双语学习态度与早期双语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揭示早期双语学习态度的教育学价值。在研究设计上,研究首先采取横向研究设计。在严格控制干扰变量的基础上,分别在上海、牡丹江、常州三地随机抽取243名早期儿童(男女、城乡各半),投放材料启发他们述说“学汉(英)语像,因为”这一隐喻结构。通过收集儿童隐喻文本并对其转录、编码、分类、汇总、分析,从而描述儿童对双语学习的持有态度及倾向性。研究发现:第一,早期儿童对汉、英语学习都感兴趣。早期儿童置身汉语环境中学英语,相比而言,他们更喜欢学汉语,早期儿童置身汉语环境学英语,“潜意识”中对汉语学习的兴趣更为浓厚,显示出汉语学习态度好于英语学习。第二,早期儿童双语学习经验源于他们身体与周围世界互动获得具身体验,表现“近身远物”特征,符合“体验哲学”思想。再者,针对儿童喻体类别的具体分析发现,“民以食为天”的本土文化影响他们的学习认知和体验,从而间接影响到他们的双语学习态度。最后,不同区域早期儿童对双语学习兴趣的表现也不同,偏远地区儿童的双语学习态度要好于发达地区儿童。其次,研究设计了纵向追踪。在上海、牡丹江地区随机抽取56名早期儿童(男女各半),投放诱导性材料收集隐喻学习态度文本,同步测查早期儿童汉、英语语言能力,追踪时间为一年半。将隐喻文本量化后,分析早期双语学习态度发展趋势。研究发现:第一,早期双语学习态度发展呈“马太效应”现象,即早期儿童对汉语学习越来越感兴趣,越来越不喜欢学英语。第二,国家政策误读、家庭不支持双语学习及双语教学方法不当是早期儿童对英语学习兴趣下降的主因,早期儿童不愿意投入到双语学习,可能会影响到未来双语学习。再次,在纵向追踪基础上,增加双语水平测试,分析早期双语学习态度与双语水平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早期双语学习态度与双语能力之间表现出典型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模式,体现出双语学习态度的后置效应。早期儿童对汉语学习感兴趣,汉语能力不断提高,汉语能力提高促进汉语学习积极态度;他们不喜欢学英语,英语能力趋于下降,英语能力下降也使英语学习态度趋于消极。第二,早期儿童双语能力下降与双语环境匮乏、教师“纪律”政策、不当教学手段等因素有关,学习态度改变成为双语能力下降主效应。最后,研究提出相应教育建议。第一,家长要重视早期双语学习,不管条件允不允许,都要让早期儿童暴露在双语环境中,通过双语图画书阅读、观看双语动画片、听双语儿歌等方式接触双语,培养早期儿童双语学习兴趣,为日后双语学习积累经验。第二,传承母语文化,接受双语文化,在文化多样性基础上创设双语环境,让儿童保持积极的双语学习态度,克服消极态度的不利影响。第三,提高双语能力,保持互融发展的良好局面。本研究还从早期双语教育政策制订、双语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改革、加大家长和社会对早期双语学习支持力度、促进早期双语师资专业发展等方面给出更为具体的建议,为提高双语人才质量和未来国家安全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