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作诗讲求独辟门户,自成一家,在 当时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热心引导后辈,门人弟 子众多,被推为江西诗派宗主。故仅就影响而论,尚在苏轼之上。但宋代以来, 对黄诗持有异议的评论家也不在少数,主要批评他好使事用典、造语奇等。 但反观黄庭坚本人的论诗言论,则颇有矛盾之处,他发表过很多反对雕琢、斧 凿的言论,主张文学创作应简易、平淡,不烦绳削而自合。对此问题目前学术 界比较典型的解释是,黄庭坚希望调和诗歌的法度、技巧和自由、浑成,但他 的调和并不成功,仍偏重于法度、技巧。本文以为这种解释尚有需要订正和商 榷之处。全文包括四个部分:(一)黄庭坚的诗学渊源与思想渊源:主要考察 黄庭坚在成长历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影响,他本人对前人诗歌遗产的继承以及他 在唐宋诗风格转换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对其思想渊源的考察使我们明白黄氏 是一位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和保持独立品格的人,而他倡导的修身养性——通过 阅读儒家经典和前人文学作品等方法,更是为了涵养文气,而这被黄庭坚看作 是文学的本源。(二)黄庭坚诗歌理论的发展递嬗与其诗歌理想辨析:黄庭坚 结交诗坛后辈并予以耐心指导主要是在元祐后期和贬谪以后。他倡导要广泛阅 读学习前人的文学精品,尤其是阅读陶渊明、杜甫的作品,并最终创作出超越 古人,震古烁今的辉煌之作。“不俗”、“创新”才是黄庭坚诗论的主旨,而其 晚年则归结为平淡。从强调规矩发展到强调变化,从遵循法度到摆脱法度,是 黄庭坚诗论的基本脉络。而其诗歌理想则是陶渊明和杜甫的晚年诗歌。(三) 黄庭坚的晚年诗歌创作与其诗歌理论之关系:黄氏晚年的创作以平淡的语言表 达了深刻的思想感情,是学习陶渊明诗歌的成功典范。其创作与诗论桴鼓相应, 并无矛盾之处。(四)结论:概括分析了宋诗的特点,阐明唐音变为宋调的历 史必然性,论述了黄庭坚在这场诗歌嬗变中的历史地位。 文章对黄庭坚的诗论和晚年诗歌创作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综合考察,在此 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 一、黄庭坚的一千八百余首诗歌中大部分作于元祐八年诗人四十九岁之 前。而其中那些避熟求生、奇拗峭、形象枯槁的作品多是这一时期所作,而 恰恰是这一部分作品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而其晚年相对为数较少的 诗歌创作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晚年诗歌成就低微,难以再 与苏轼并称。实际上绍圣以后的黄庭坚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培养诗坛后辈 上,而他自己的创作也表现出与元丰、元祐时期颇为不同的风格,并非“江郎 才尽”。 二、黄庭坚的代表性诗论多数写于中晚年在分宁居丧期间和贬谪黔州、戎 州时期。所谓“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并非黄庭坚的代表性诗论。黄氏的诗 歌理想和诗论的主要精神实质是:①不俗、创新并超越古人、自成一家;②以 陶渊明诗和晚年的杜甫诗歌为榜样,创作出摆脱法度、自由浑成、简易平淡而 内涵丰富的作品。黄庭坚对陶渊明诗歌的重视尤其值得注意。黄氏早年即曾为 陶渊明刚正不阿的人格所倾倒;晚年对陶诗更是情有独钟。不能简单地以为黄 诗仅仅是学习杜甫而又没有学到杜诗的精神实质。③文学创作的最佳途径是通 过广泛阅读儒家经典及前人一切优秀的诗歌作品,要像杜甫那样“读书破万 卷”。但其目的在于提高自我德行修养,涵养文气,而不在于古人诗文之句律。 黄庭坚本人对于那种生硬地化用前人诗歌典故或意象的做法极为反感。 三、黄庭坚晚年的诗歌创作与其晚年诗论表里相一,并不矛盾。黄庭坚的 晚年,以陶渊明为榜样,以平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创作出一百余篇 剥落浮华、自然浑成的上乘之作。这些作品具有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特 点,达到了剥落浮华、返朴归真、平淡质朴的境界。其艺术成就显然在元访时 期的作品之上。而这些作品和他的主张虽然并非完全脱离他早年对诗歌的探索; 却是呈现一种螺旋状的上升,是在他的作诗技巧达到炉火纯青后撇开技巧、摆 脱法度的结果,是锻炼之极归于平淡后的出神入化。这些作品较好地克服了早 年诗歌创作中好奇尚硬的弊端,把握住了宋诗发展的正确方向。在评价黄庭坚 的诗歌创作时不能以早年那些估屈牙的诗歌代表他的全部创作;必须充分注 意到他在不同阶段的创作特点;对他的诗歌创作做出全面、系统、公正的评价。 文章同时对黄庭坚诗论的局限性作了剖析。 论文征引各种文献一百一十余种,充分汲取了宋代以来相关学者在该领域 的学术成果;对近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