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20世纪的前70年,哲学家、人类学家、教育学家就已经从不同角度对感恩进行了研究,但直到20世纪末,感恩这一概念才被引入心理学领域并展开相应实证研究,随后感恩逐渐成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并被列为积极心理学今后着力研究的24种积极人格力量之一(Seligman,2005)。对青少年这一群体的感恩心理实证研究就更为短暂,正如Bono等人(2009)对前人研究进行总结时所说的那样,尽管感恩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对青少年感恩以及感恩发展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目前国外心理学家已经对感恩心理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得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结果。但是国内对于感恩的心理学实证研究却仍较为缺乏。由于东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西方感恩心以基督教为根基,东方感恩心以儒、道、佛等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因此,感恩是一个值得本土心理学重视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从本土心理学的视角,采用理论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青少年学生感恩的结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校幸福感的关系、内部机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全文由七章组成。 第一章,文献综述。对感恩的概念界定、感恩的测量、感恩理论、感恩的功能、感恩干预,以及学校幸福感的界定、测量与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分析。 第二章,在第一章文献综述基础之上,第二章提出了本研究拟考察的问题,总结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拟定了研究的主要思路与研究框架。 第三章,青少年感恩特质量表的编制与验证。对西方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中的感恩观进行了综述与对比分析,结合中外学者对感恩结构的界定以及中国人的社会心理特点,提出了青少年感恩特质的三因素“差序格局”模型,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初步确定了青少年感恩特质的三维度结构构想。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青少年感恩特质初试问卷,用此问卷对648名青少年学生进行测量,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问卷包括重要他人感恩、社会境遇感恩、自然事物感恩三个维度。使用经初试后形成的正式问卷对989名中学生和大学生进行测量,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与其他嵌套竞争模型相比,三因素感恩模型拟合指数最好。研究表明,青少年感恩特质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第四章,青少年感恩特质的特点研究。采用大样本的青少年学生被试(中学生、大学生共1880人),系统地调查和分析了初中、高中和大学生感恩发展的一般趋势及特点。研究表明,青少年感恩特质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年级、生源地、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对青少年感恩特质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五章,青少年感恩特质与学校幸福感的相关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考察了感恩特质对青少年学校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感恩特质与学校满意度、在校积极情感具有显著正相关,与在校消极情感具有显著负相关。并且,感恩特质与学校幸福感的这种关系具有独特性(递增效度),即在去除了大七人格的影响后,感恩特质对学校满意度、在校积极情感、在校消极情感上仍然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感恩特质与青少年学校幸福感相关的内部机制共有两种模式:中介模式和调节模式。研究者在感恩理论分析及相关实证研究(自变量、中介变量、因变量两两之间相关显著)基础之上提出感恩的中介效应假设并通过两个子研究进行了验证,子研究一结果表明,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在感恩特质与青少年学校幸福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子研究二结果表明,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在感恩特质与青少年学校幸福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感恩特质与学校幸福感的调节模式,研究者在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之上提出,感恩特质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学校幸福感之间具有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感恩可以有效缓冲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学校幸福感的消极影响。 第六章,青少年感恩干预与学校幸福感的实验研究。通过三个感恩干预实验考察了感恩干预(引发感恩情绪体验)对学校幸福感的影响。一方面,实验结果证明了三种感恩干预策略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实验结果也揭示了感恩影响学校幸福感的两个机制,即“累积积极事件”和“注意焦点转移”。实验1验证了Emmons与McCullough(2003)研究中提出的“恩惠列举”感恩干预策略的有效性。实验2,研究者根据青少年特点并结合“恩惠列举”感恩干预策略和“绘画疗法”,提出一种新的感恩干预策略——“感恩绘画”,实验结果表明,“感恩绘画”可以有效提升青少年学生感恩和学校幸福感水平。实验3,研究者根据东方文化特点并结合“恩惠列举”感恩干预策略和“内观疗法”,提出一种新的感恩干预策略——“感恩内观”,实验结果表明,“感恩内观”可以有效提升青少年学生感恩和学校幸福感水平。 第七章,综合讨论和研究总结。第七章综合讨论了感恩测量工具、感恩特点、感恩与学校幸福感的关系及感恩干预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本研究的结果、研究的过程和研究手段等进行了全面的讨论与反思,提出了感恩的“心理资源”拓宽建构假设。综合全文研究,感恩影响学校幸福感的机制有:“建构人际关系资源”、“拓宽思维视野,影响应对方式”、“缓冲消极事件负面影响”、“注意焦点转移”、“累积积极事件”。这几种机制统一于感恩的“心理资源”拓宽建构假设。在论文的最后,研究者就本研究的贡献、不足及未来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