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CT灌注成像定量评价肝硬化及在肝硬化基础上的肿瘤血管生成特性,以此阐明功能CT灌注成像对肝硬化疾病基础上的肿瘤血管生成的评价价值。方法无肝脏疾病的30例作为对照组,49例经临床或实验室检查证实的肝硬化患者(27例癌变,22例无癌变)作为实验组。79名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后,先行CT平扫来了解肝脏整体情况、确定肿瘤的中心层面,然后在肝门或肿瘤中心层面进行CT灌注扫描(CTP),所有的患者均运用64层VCT采用低剂量扫描方式。利用去卷积数学算法获得7个灌注参数值: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渗透性(PS),肝动脉灌注指数(HAF),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灌注参数分别在不同的感兴趣区(对照组的正常肝实质、肿瘤边缘,癌旁肝组织,癌变的肝硬化肝实质和无癌变的肝硬化肝实质)进行三次测量后取平均值进行灌注结果分析。低剂量扫描组采取120kV和60mA,与以往的常规剂量(120kV和140mA)和中等剂量(120kV和100mA)扫描做对比。结果对照组:HAP/HPP的比率约为1/4。肿瘤边缘:HAF和HAP值较对照组和癌旁肝组织显著增高(P<0.05),而HPP值显著降低(P<0.05)。癌变的肝硬化肝实质:除了MTT和PS以外,BF、HPP、HAF、HAP和BV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低剂量扫描获得了满意的图像质量和灌注参数,与常规灌注扫描方式对比,低剂量灌注扫描降低辐射剂量28.76%。结论CT灌注成像作为一种功能CT成像技术,可以通过组织、器官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反应形态变化和生理功能改变两方面信息,是一种能在组织水平上非侵入性的测量血流量进而评估正常或病理状态的技术,能很好地显示对照组、肝硬化和肝硬化基础上的癌灶的影像表现,并可提供肝硬化疾病基础上的肿瘤相关血管生成的定量信息,可用于肝硬化基础上肿瘤血管生成的评价。64层螺旋CT低剂量灌注扫描模式在减少辐射剂量的同时获得理想的灌注参数值,获得接近人体自然状态下有关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确切信息,临床上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