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植物已经发展出一种独特而复杂的分子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免受病原体的攻击,例如引起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超敏反应,以及形成坏死的斑点来抑制病原体在植物宿主的组织中传播。一些突变体在没有病原体侵染、非生物胁迫和机械损伤的情况下出现自发的坏死性损伤,称为类病变突变体(lesion mimic mutants,LMMs)。LMMs中的局部细胞死亡与超敏反应引起的细胞死亡相似,植物体内与病原菌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增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已经发展出一种独特而复杂的分子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免受病原体的攻击,例如引起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超敏反应,以及形成坏死的斑点来抑制病原体在植物宿主的组织中传播。一些突变体在没有病原体侵染、非生物胁迫和机械损伤的情况下出现自发的坏死性损伤,称为类病变突变体(lesion mimic mutants,LMMs)。LMMs中的局部细胞死亡与超敏反应引起的细胞死亡相似,植物体内与病原菌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增加,从而增强了对许多不同病原体的抵抗力,并限制了病原菌进一步侵入或扩散到邻近细胞。为了进一步阐明超敏反应和抗病途径的分子机制,根据表型的不同,在不同的植物中鉴定和分析了许多LMMs突变体。然而,在大豆中仅报道了少量的LMMs突变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克隆出相关基因。在本研究中,我们从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的优良品种南农1138-2的后代中分离鉴定出一个新的类病变突变体,命名为spl-1。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spl-1突变体叶片的形态、生理和生化变化,和分析其遗传机制并定位目标基因。我们还利用RNA-seq技术比较了spl-1突变体和野生型的转录组特征,以探索引起类病变的分子机制。1.在spl-1突变体中,类病变开始于老叶,然后逐步发展到幼叶。活性氧(ROS)的积累与类病变表型有关。因此,活性氧清除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本研究中,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类病变的形成可能是由于细胞程序性死亡和过多的活性氧(ROS)积累所致。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而且在spl-1中检测到的抗氧化物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以及丙二醛(MDA)]也高于野生型。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丙二醛(MDA)含量普遍较高,表明细胞内的活性氧积累和叶绿素降解可能是导致细胞死亡和类病变形成的原因。二氨基联苯胺(DAB)和台盼蓝染色分析证实,spl-1突变体受到过敏反应的影响,并在坏死部位表现出明显的细胞程序性死表型。2.通过对两个组合(W82×spl-1和PI378692×spl-1)后代的遗传分析,发现spl-1突变体的表型是由一对单隐性基因控制的并命名为lm1。利用MutMap的方法,把控制spl-1突变表型的lm1基因初定位在04号染色体上,物理距离为3.15 Mb,并利用简单序列重复(SSR)标记进一步验证和精细定位。通过连锁分析把目的基因lm1 定位在 SSR 标记 BARCSOYSSR041429 和 BARCSOYSSR041435 之间,其物理距离约为76.23Kb,包含8个带注释的候选基因。qRT-PCR表达分析表明,在这8个候选基因中,只有和植物花青素蛋白同源的Glyma.04g242300基因,在spl-1突变体和野生型中表达水平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对这8个候选基因的编码序列进行逐一测序分析表明spl-1突变体与其野生型之间没有核苷酸差异。3.转录组数据显示,在spl-1突变体和野生型叶片之间共有588个差异表达基因,在spl-1突变体中有198个基因表达上调,390个基因表达下调(log2比值≥2,q≤0.05)。差异表达基因的GO注释分为3类:分子功能,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其分别占49.30%,29.87%,20.83%。通过KEGG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分布在64个代谢途径中。在spl-1突变体中次级代谢途径和代谢途径富集到的差异基因最多分别是40个和34个。GO注释结果表明许多差异基因与水杨酸(SA)信号通路相关的病原菌诱导蛋白、先天免疫相关的LRR蛋白、热激蛋白(HSPs)、植物激素、离子通道调节器以及网格蛋白有关;和活性氧清除酶有关的基因表达量上调,光合作用有关的基因表达量下调。此外,许多差异表达基因是编码转录因子(TFs)和参与信号转导必需的调节蛋白。利用qRT-PCR来验证RNA-Seq数据的准确性,随机选取了 12个基因来分析基因的表达量,这些基因都是与类病变有关并且几乎涉及了所有重要的生物过程包括次级代谢,生物代谢和信号转导。根据目前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类病变形成的分子机制。
其他文献
海洋哺乳动物(如鲸类、海牛类和鳍足类)是哺乳动物进化史上的特殊类群,为适应与陆地截然不同的水生环境,进化出独特的睡眠模式。完全水生生活的鲸类具有典型的单半球慢波睡眠(unihemispheric slow-wave sleep,USWS),即一侧大脑半球进入慢波睡眠(slow-wave sleep,SWS)状态,另一侧大脑半球则保持清醒,且快速眼动(rapid-eye-movement,REM)睡
近年来,由高胆固醇血症等代谢异常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长期以来都是生物医学的研究热点。高密度脂蛋白特异性B类Ⅰ型受体(Scanverger receptor class B type Ⅰ,SR-BⅠ)在胆固醇转运代谢中起着关键作用,它能够选择性地向细胞内摄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酯(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ester,
作为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量转换装置,可再生H2-O2燃料电池(RHOFCs)主要由H2-O2燃料电池(HOFCs)和水电解池(WECs)两部分组成。其中,HOFCs部分阴极氧还原反应(ORR)以及WECs部分阳极析氧反应(OER)和阴极析氢反应(HER)动力学过程缓慢,迫切需要发展低成本,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电催化剂来促进上述电极反应,降低其过电势。针对当前ORR和HER电催化剂研究现状,本论文立足于
近年来,随着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测量等技术的出现和消费级无人机的迅猛发展,地理数据的获取方式发生变革,地理数据的获取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基于这些新技术的空间数据获取方式具有快速、高效、高精度、低成本的特性,能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高效可靠的数据保证,降低了数字城市建模的成本和建模周期,推动了点云数据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为了充分发挥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本文针对建筑物点云数据
A:关于细胞为什么会衰老死亡,曾有不下几十种假说,比如神经内分泌学说、免疫学说、代谢废物积累学说、DNA损伤修复学说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细胞衰老机制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2009年,三位科学家曾因"发现了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蠓虫是包括蓝舌病、鹿流行性出血病、水泡性口炎、施马伦贝格病等在内的各种传染性病毒的重要昆虫载体,是多种重要动物传染病的传播媒介。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蠓虫传播疾病的能力,也使了蠓虫的分布范围向高海拔地区扩大。中国的云南省拥有多种虫媒病毒,其中蓝舌病毒是蠓虫主要传播的病毒之一。蓝舌病是由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蓝舌病毒引起的一种感染反刍动物的一种动物性传染病,能感染大多数的家
嗜酸乳杆菌是一种能够定植于人体肠道中的益生菌,其定植能力的实现主要靠自身S-层蛋白对肠上皮细胞的粘附。AI-2/LuxS群体感应系统是细菌之间通过信号分子交流的一种方式,广泛存在于多种细菌中。大量的研究表明,LuxS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在生物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AI-2/LuxS群体感应系统对嗜酸乳杆菌CICC6074介导作用的研究尚未报道。本文拟从AI-2/LuxS群体感应系统对嗜
[题目]感觉刺激诱发小鼠小脑皮层分子层与颗粒层场电位反应的时空关系。[目的]小脑是重要中枢,外部信息传入小脑皮层后,经小脑神经环路整合与运算,参与调节运动行为、身体平衡、情感认知、及运动学习功能。然而,外部信息在小脑皮层中传递的时空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应用在体双通道记录和药理学手段对比研究感觉刺激诱发小鼠小脑皮层分子层与颗粒层场电位反应的波形特征及相互关系,探讨感觉信息在小鼠小脑皮层分子层与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地幼儿园开始推进课程游戏化的教学改革,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呈现教育理念认知与实践分离、幼儿主体性地位弱化以及教学形式单一化等问题。为推进我国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改革,提出以下策略:加强课程游戏化教学的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课程游戏化意识与组织能力;根据幼儿特点设计游戏化课程,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幼儿教师反思能力,创新课程游戏化教学方式;充分挖掘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