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载GPR检测隧道底部结构的试验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F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隧道底部结构作为隧道结构重要组成部分,隧道底部结构的完整性对隧道的整体稳定性以及列车行车的安全有重大影响。随着铁路线路运行时间的增长以及线路运输任务的增重,多数运营时间已久的铁路隧道底部结构存在着道床、基床翻浆冒泥,隧道道床、基床破损,道床下沉等病害,危害着列车行驶的安全。然而,传统的病害检测多通过人工巡检来完成,地表以下的病害和一些隐蔽性病害人工巡检检测不到。因此,为满足对隧道底部结构的健康普查,快速无损的检测方式变得十分重要。铁路车载探地雷达检测系统具有检测速度快、检测效率高等优点。本文基于铁路车载探地雷达检测系统对既有线隧道底部结构进行正演数值模拟和实际检测,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FDTD正演模拟方法对隧道底部结构的层位,以及隧道道床、基床翻浆冒泥;隧道道床、基床破损;隧道整体道床下沉相关隧道底部病害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出:(1)300MHz的空气耦合天线可清晰分出道砟层、混凝土填充层和仰拱层的层位。(2)300MHz的空气耦合天线可以检测到隧道道床、基床的翻浆冒泥;翻浆冒泥的雷达反射图形表现为一道向上的倒"V"双曲线;当翻浆冒泥发生在隧道道床时,雷达发射图形更明显,更易识别。(3)300MHz的空气耦合天线可以检测到隧道道床、基床的破损;隧道道床、基床破损的雷达反射图同相轴混乱,表现为混乱的倒"V"双曲线;道床的破损比基床的破损更易识别;破损处充填介质水时雷达图像更易识别。(4)使用300MHz的空气耦合天线模拟时,整体道床下沉的雷达反射图能够清晰地反应模型的特征。2)基于西-康和阳-安两条铁路线的实测数据,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和设计施工、养护资料,对比研究得出:(1)车载探地雷达检测时,在整条线上雷达图谱是连续的,在隧道进出口处隧道内外隧道底部结构的雷达图谱有明显的区别;隧道进出口的位置也是路基下沉多发地段,雷达图像可以识别这种不良病害现象。(2)对于仰拱型底部结构的隧道,能够辨别出道砟层、混凝土填充层和仰拱层的厚度;对于基底型的底部结构隧道,能够辨别出道砟层和填充层的上表层,可根据层位特征判别出隧道底部结构的区段类型;(3)车载探地雷达可拾取隧道道床和基床的翻浆冒泥病害、隧道道床、基床破损病害、整体道床下沉病害,雷达图像与前述正演模拟结果基本相似,检测结果与铁路工务段提供的养护维修资料一致。铁路车载探地雷达检测系统,可用于运营隧道的隧道底部结构检测,检测不影响铁路的正常行驶,检测随度快,检测结果好,效率高,可以作为隧道底部结构检测的新方法。
其他文献
通过在氟化氢铵中添加几种不同的物质,用破碎压力法筛选出防结块性能较优的F-1型防结块剂。在氟化氢铵厂的应用实验表明,该防结块剂性能优良。 By adding several different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逐步走入课堂,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将对中学物理教学改革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我国教育施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从教材内容到教
本文在实际调研基础上,对村级村民自治的基层组织——村“两委”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村级基层组织日常管理中普遍存在的较为严重的“官僚化”管理特性;并对村级“官僚化”组织管理
今天,站在人民大会堂的讲台上,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我是一名桥梁设计师,一个桥梁科研设计团队的负责人,现在给予我这么高的荣誉,是对我们桥梁工程界的巨大鼓舞,更是对我继续做
西番莲作为贵州省“十三五”主推精品水果之一,在贵州省果树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中扮演重要角色。其特有的芳香气息与酸甜口感使之成为水果市场新宠。从适用范围、环境要求、常见
随着国际市场对中国工程机械的逐步认同,越来越多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把进军国际工程机械市场作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际贸易与风险相伴,随着中国工程机械参与国际市场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每个人都感受到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时代,传统的艺术媒介、文艺样式、传播方式等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围绕着这些变化,理论界已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是在虚拟现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将计算机系统提供的虚拟信息增加到用户所处的真实世界,实现对真实世界的增强。身处其中的用户
风电并网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本文通过搭建仿真模型,分析研究风电并网后风力机与电网之前的相互影响,研究其稳态特性以及动态特性。首先给定了基于PSCAD/EMTDC软件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微波辅助法,研究了从红景天中提取红景天苷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适宜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条件为:5.000 g红景天粉末,萃取压力40 MPa,萃取温度55℃,萃取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