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持是指正畸治疗后,将牙齿稳固于理想的功能和美观的位置。正畸治疗后如何维持牙列的稳定一直是一个困扰正畸学家多年的难题。错(牙合)畸形经过主动治疗与保持阶段后,医患双方均希望矫治结果能够尽可能的保持稳定,但长期的临床实践及大量的随访研究表明,牙(牙合)关系在正畸治疗后不断发生着变化,有的甚至在保持阶段即已有变化。正畸治疗后的不稳定性客观存在,这使得保持十分必要。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持矫治结果的稳定,一些学者主张对不同错(牙合)宜进行“个性化”的保持设计。作为临床上使用最长、应用最广的活动与固定保持器,其相关临床研究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本论文共包括三部分: 一、活动与固定保持器的对比研究 选取矫治将要结束病例36例,着重从牙周卫生与保持效果两个方面对活动与固定保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活动保持组的MGI、PI与矫治器刚去除时非常接近,而固定保持组的PI则表现为显著高于戴保持器之前且MGI显著低于活动保持组;短期保持效果反映在IRI上,固定保持要好于活动保持。结论: 1)作为活动与固定保持争论焦点之一的牙周卫生问题,短期内两者并无显著差别,但固定保持对口腔自洁作用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临床上在针对成人患者选择固定保持时应严格进行限定,决不可不加选择的一律采用固定保持。另一方面,所有患者无论采用何种保持类型,最好能在每6个月进行一次牙周洁治,这对一些年龄偏大、牙周状况不佳或试图采取长期保持的患者而言非常重要。 第。罕医大含硕士含位恰大 2)活动与固定保持的短期保持效果,固定保持要好于活动保持。但是就保持方法本身而言,固定保持与活动保持相比并无优势,而且在很多方面其应用的合理性还有待商榷。 二、活动与固定保持器的临床应用研究及对保持结果的再认识 通过随访获得24名保持期患者矫治前后及保持阶段的完整牙》却漠型共计72副,并以 10副正常》猴型作为对照,采用理想粕指数对保持期粕关系的变化进行量化评价。结果显示:正畸治疗后的》合关系是不稳定的,保持期的》合关系存在着动态变化;正畸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体现在对》合关系的改善程度上,牙弓所在部位的可视度、矫治者的主观因素均有一定影响。结论: 1)正畸治疗结果的潜在不稳定性客观存在,为了使矫治后的》合关系尽可能地向着有利于》合稳固的方向发展,矫治结束时上下牙列应尽可能达到良好的牙尖交错关系。而在保持器的选择和使用上,无论是活动还是固定保持,从最大限度地确保矫治结果长期保持稳定的角度考虑,尽可能不要增加新的》合不稳定因素,以避免干扰保持初期稳定建》合的过程。 2)颅面复合体的广泛变异以及正畸治疗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最终的矫治结果只能获得“个别正常粕”。保持期静态》合关系与功能》合关系的不同变化趋势说明,很多时候个别牙齿轻微的拥挤错位换来的却是》合功能的改善以及牙》合关系的长期稳定。对保持器而言,无论是活动还是固定保持,均应对其最终的保持结果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仅仅期望通过保持器的作用来维持牙列的终生排列整齐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 三、活动与固定保持器在个性化保持设计中的应用 在参考实验一、实验二的研究结果以及国内外大量正畸稳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活动与固定保持在各种常见错》合畸形个性化保持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结论: 牙胎结构是一个三维立体结构,每一类错胎畸形在各个方向均或多或少伴随有程度不等的牙性及骨性结构的不调;而各种保持方法也均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为了最大限度地确保矫治结果长期保持稳定,对每一名患者从最初的诊断、治疗,直至最后的保持应力求做到“个性化”,即对不同患者应强调“个性化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