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津多为冲积、海积型滨海平原,古海岸的变迁给平原地区留下了一系列的滨海古泻湖,所以天津湿地类型多、面积大。同时天津还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一个停歇地和中转站,也是亚洲东部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驿站”,是具有国际意义的珍稀水禽栖息地。随着天津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天津市湿地生态环境状况发生着显著变化。因此,本文以天津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1999年、2003年和2007年三期ETM/TM遥感影像进行湿地信息提取和分类,引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得到研究区8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从景观生态学的视角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不同时期内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在此基础上,根据景观格局优化理论,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研究了天津市地貌(海拔、坡度)、不同景观类型、植被覆盖、人为干扰6个单因子景观生态安全格局,通过权重叠加分析得到天津市湿地综合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划分了不同安全水平的生态安全区域。进而构建源地、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等景观组分来加强景观生态的空间联系,并分析比较了综合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下不同安全等级的生态用地规划,提出了湿地景观格局的保护策略。得到如下结论:(1)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对天津市1999-2007年以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和特征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城市边缘区的大量拓展,经济开发区、大港工业区和滨海新区的开发与建设是通过大量挤占农用地、自然和人工湿地来实现的。②研究时期内区域各类景观要素的斑块分布趋向分散和破碎化的混合排列,区域内优势景观类型对景观格局的控制作用减弱。同时景观的异质性程度在逐渐上升,不同景观类型对景观多样性差异的贡献减小。(2)选取了海拔、坡度、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人为干扰6个阻力因子,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建立了单因子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并通过权重叠加得到综合景观生态安全格局,采用数理统计的1/2方差间隔分类法,确定了影响控制湿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最小累积阻力阈值,划分了不同安全水平的生态安全区域。然后确定了综合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优化组分,得到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的空间分布。通过统计研究区综合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不同安全级别下各类景观类型用地面积和所占比例,对研究区进行综合生态用地规划并提出了湿地景观格局优化的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