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倦怠是指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由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构成的心理综合症状。情绪衰竭是工作倦怠的核心内容,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去人性化是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成就感降低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的下降。教师是工作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身上表现出的工作倦怠对教师自身的工作生活质量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巨大的消极影响。 自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将倦怠引入临床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以来,在其三十多年的研究历史中,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有关工作倦怠的研究虽然近几年才开始受到重视,但很快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旨在较为全面、深入地分析中学教师的工作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做好中学教师工作倦怠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 本研究采用工作倦怠量表、组织公平量表、社会支持量表、成就动机量表、自尊量表和心理控制源量表,对370名中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经分析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1、当前中学教师的确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现象,但其表现有所不同,有较大比例的教师经历不同程度和层次的工作倦怠,有1.08%的教师经历比较严重的倦怠。 2、中学教师工作倦怠在性别、是否班主任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学段、婚姻状况、职称、周工作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讲,初中教师比高中教师体验到更高的工作成就感;已婚教师的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程度高于未婚教师;高级教师的去人性化程度高于二级教师;周工作量在10学时以下的教师去人性化程度高于周学时10-15和16-20的教师,周学时10-15节的教师比周学时不足10节的教师体验到更高水平的成就感。 3、城乡与校别对中学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城市普通中学教师的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程度既高于城市重点中学教师,同时也高于农村普通中学教师;农村的普通与重点学校之间,以及重点学校的城乡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4、教龄与学历对中学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大专及以下学历、1-5年教龄段的中学教师情绪衰竭和成就感降低程度最轻,其次为教龄在20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