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血吸虫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近年来我国血.吸虫病的控制情况并不乐观,部分地区疫情有了回升的趋势。因此,对于钉螺的控制以及综合防控策略的相关研究是现阶段研究的重点。本文采用混合线性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广义相加模型和广义估计方程,系统地分析了湖北省不同类型(洲滩亚型、洲垸亚型和丘陵亚型)的钉螺分布特点,时间变化规律,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活螺密度预测模型。探讨了不同尺度上钉螺分布的影响因素,以及钉螺分布与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评估了在公安县实施的一项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控策略的效果。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湖北省钉螺分布特点的初步分析目的:了解湖北省不同类型钉螺孳生地钉螺分布的差别和时间变化趋势。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整理了湖北省的汉南区等30个县市1980年至2009年每隔5年(最后一个时间段是间隔4年)的钉螺数据,提取钉螺面积和活螺密度两个指标。根据当地钉螺孳生的主要环境,将研究地区分为洲滩亚型、洲垸亚型和丘陵亚型三种类型,应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不同类型钉螺分布(钉螺面积和活螺密度)的差别和和时间变化趋势。结果:洲垸亚型和洲滩亚型地区钉螺面积高于丘陵亚型(P=0.0179和P<0.0001),并且整体上钉螺面积随调查年份有下降的趋势(P=0.0139)。洲垸业型地区活螺密度高于丘陵亚型(P=0.0098),并且洲垸亚型活螺密度随时问有下降的趋势(P=0.0005)。结论:湖北省不同类型钉螺分布有差别,并且随时间变化趋势不一样。第二部分湖北省钉螺分布的时间特点及预测模型研究目的:分析湖北省三种环境类型钉螺分布的时间特点,并建立不同环境类型的活螺密度预测模型。方法:根据钉螺孳生的主要环境类型,通过回顾性凋查方法,收集整理了湖北省3个县市(代表三种类型)1980年至2009年(连续年份)钉螺监测资料,提取螺点尺度上的活螺密度。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ARIMA模型),建立不同类型的活螺密度预测模型。同时,收集了3个县市1980年至2009年的气候数据,在ARIMA模型中加入气候因子,建立带输入变量的预测模型(ARIMAX模型)。结果:洲垸亚型、洲滩亚型和和丘陵亚型活螺密度的ARIMA模型依次为:(1-B)(1-0.867B6)d1=ε1,(1-B)(1+1.014B+0.776B2)d1=ε1,(1-B)d1=(1-0.475B)ε1。洲垸亚型和丘陵亚型活螺密度的ARIMAX模型依次为:d1=16.363+(-0.501-0.380B)tem1+(1+0.535B)v1其中,d1,tem1,sun1分别为t时的活螺密度,每日平均温度和日照时数;ε1和vt为白噪声序列,B为延迟算子。ARIMA模型和ARIMAX模型均有较好的效果,绝大多数实测值均落在预测值的95%可信区间内。结论:实际工作中,ARIMA模型和ARIMAX模型可以用来预测钉螺密度,但是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特点建立模型。第三部分湖北省不同尺度下钉螺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目的:探讨不同尺度下湖北省钉螺分布的影响因素,重点探讨小尺度下钉螺分布与因素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方法:在较大尺度下(县级尺度),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整理了湖北省的汉南区等30个县市2000年,2005年和2009年钉螺数据,提取活螺密度作为因变量。同时收集了30个县市当年和上年度的气候因子,利用线性混合模型探讨气候因子与活螺密度的关系。在小尺度下(螺点尺度),通过现场调查收集整理了嘉鱼县等5个县市2010年的钉螺资料,提取活螺密度和每个螺点阳性钉螺只数两个指标。利用3S技术获取螺点的环境、地形信息,并且收集了螺点上年度的水文资料,应用广义相加模型探讨小尺度下钉螺分布与相关因子的复杂非线性关系。结果:较大尺度下,整体上平均温度对活螺密度是正向影响,活螺密度随温度的上升而上升(P=0.0150)。降雨量对不同类型地区的活螺密度影响不一样,在洲垸业型和洲滩业型地区降雨量对活螺密度有正向影响(两个P<0.0001),而丘陵亚型地区降雨量对活螺密度无影响(P=0.6259)。小尺度下,坡度对活螺密度有负相影响(P=0.0303),螺点的上一年上水天数、高程、地表温度与活螺密度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分别为P<0.0001,P=0.0462,P=0.0031)。上年上水天数为90天,高程为29米,地表温度为26度的螺点活螺密度最高。阳性钉螺数方面,高程对阳性钉螺数有负相影响(P<0.0001),上一年上水天数、坡度、地表温度与活螺密度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分别为P<0.0001,P=0.0026,P<0.0001)。结论:在较大尺度下,气候对不同环境类型的活螺密度有影响,但并不完全一致。在小尺度下,水文、环境和地形因子与钉螺分布之间有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第四部分湖北省湖沼型地区血吸虫病防控策略的研究目的:评估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控策略在湖北省湖沼型地区的实施效果,并提出符合湖北省实际情况的具体措施。方法:采用整群随机对照设计,从2008年至2011年在湖北省公安县的12个村庄实施了一项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控策略。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措施:人畜同步化疗和火螺措施。干预组除了常规干预措施外,增加了新的干预措施:围栏封洲禁牧和建立安全牧场,完善村血防室的建设和加强健康教育,改善居民卫生设施和卫生条件。测量了五个结局指标:人群、牛、钉螺、牛粪以及哨鼠血吸虫感染率。采用广义估计方程评估主要结局指标(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从2008年至2011年在干预组中,人群、牛、钉螺、牛粪以及哨鼠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从3.41%下降到0.81%,从3.3%下降到0,从11/6219(0.177%)下降到0,从3.9%下降到0,从31.7%下降到1.7%(所有P<0.01)。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研究对象血吸虫病感染率的风险高于干预组(OR=1.250,P=0.001),并且在整个研究期间,两组研究对象血吸虫病感染率风险有下降的趋势(P<0.001)。结论:以控制传染源为主(重点控制耕牛)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控策略在湖北省的湖沼型流行区的效果比较好。围栏封洲禁牧和建立安全牧场相结合的措施符合湖北省的实际情况,在实际血防工作中可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