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选取内蒙古中部地区高中生被试共984名,从儿童社会化的角度出发,探讨子女感知的父母对其儿童时期行为的认知方式与子女高中阶段成就目标定向之间的关系,并研究子女对父母的认同以及父母对子女的犯错担忧在这一关系中的作用。研究证明: (1)自行编制的《父母对子女儿童时期行为的认知方式量表(子女版)》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翻译修订的《父母对子女的犯错担忧量表(子女版)》和《子女对父母的认同量表(子女版)》也具有较好的信度;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确立了子女感知的父亲对其儿童时期行为的认知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积极,个人-消极,他人/常模-积极,他人/常模-消极以及任务-消极五种类型,子女感知的母亲对其儿童时期行为的认知方式除了以上五种外,还包括任务-积极类型。 (2)子女感知的父母对其儿童时期行为的认知方式在性别,年级,学科等人口学变量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而言,男生相比女生感知到父亲更多会采用个人-积极的以及任务-消极的行为认知方式;高三学生比高一学生感知到了更多父亲对其行为的个人-消极认知方式,而高二学生比高一学生感知到了更多母亲的此种认知方式;文科生比理科生感知到了更多父亲的任务,积极的行为认知方式。 (3)高中生成就目标定向在年级和学科上均有显著差异。具体而言,高二学生与高三学生相比具有显著的掌握趋近目标定向;理科学生与文科学生相比,具有显著的掌握趋近目标定向。 (4)父母对子女儿童时期行为的积极认知方式有助于子女形成趋近的成就目标定向,相反,父母对子女儿童时期行为的消极认知方式会使子女更有可能形成回避的成就目标定向;父母对子女儿童时期的行为认知过程中,如果以子女个人特质为参照,则有助于子女形成掌握目标定向,如果以他人或常模为参照,则有助于子女形成成绩目标定向,如果以任务本身完成的好坏为参照,则更容易使子女形成掌握目标定向;子女对父母的认同既可以做调节变量,又可以做中介变量,视具体的路径逻辑关系而定;父母对子女的犯错担忧可以做调节变量,但这一方面的更多假设有待今后更多的研究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