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应用Panther和Thornburg的言语行为转喻理论及相关语用参数来分析美剧《绝望的主妇》中的指令言语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言语行为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发现传统语用学因其无法对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过程作出解释而不足以解释这一语言现象。1997年,认知语言学家Panther和Thornburg首次提出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从认知和语用双角度研究言语行为。言语行为转喻理论认为言语行为是一个有结构的脚本,每一脚本由三部分组成:前段、核心及结果段、后段。根据转喻机制,任何一部分都可以用来指代整个言语行为脚本。言语行为转喻理论在加入相关语用参数后更为完善。根据该剧主角言语行为转喻使用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四位女主角的语言中都出现了单一成分与复合成分,其中单一成分以核心段最为常见,复合成分则以前段+核心段为主。其次,不同的脚本结构在指令性言语行为各分类中的分布是不同的。前段与核心段多用于命令和请求;威胁多以后段或核心+后段完成。再次,受性格及其他社会因素影响,剧中各人物在行为脚本成分的选择上会出现差异。最后,语用参数在语言使用者的语言产出中作用很大,但当用于指令性言语行为的分类时,解释力会有所减弱。本文从认知和语用两方面分析解释人们在选择使用言语行为转喻时的因素,同时分析了言语行为转喻的面子维护功能。此外,之前对于美剧《绝望的主妇》的研究多集中在话语分析。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能够结合语用参数,从言语行为转喻角度分析该剧,扩展了该剧的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