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雷电的特征分析及预测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caozhongxia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电是发生在自然大气中的瞬间放电现象,并同时伴有声、光的出现。在现代生活中,雷击建筑物不仅造成建筑物损毁,使森林发生火灾,更严重的是对人的生命造成危害。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建筑物中高科技含量的增加、建筑材料的多样化、新建建筑物智能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与通信信息系统及电子控制系统的广泛应用,雷电对电力、广播电视、航天航空、邮电通讯、国防建设、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电子工业等系统的电子、电气设备损坏越来越严重,尤其是雷击电磁脉冲对微电子控制系统损坏的事件时有发生,灾害造成的损失逐年扩大。湖北省地处我国腹地的长江中游,位于29°05’---33°20’N、108°21’---116°07’E之间,东连安徽省,西靠四川、重庆市,北接河南省,南临湖南省,东南与江西省相壤,西北与陕西省交界。湖北省水陆交通发达,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人类生活和交往,形成了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人口中心地位的大省,工农业发展速度快,经济发达。湖北省具有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夏半年冷暖气流常在其所在的长江流域交汇而形成梅雨锋,沿梅雨锋雷暴多有发生。只有深入研究并掌握雷电时空分布规律及其相关因素,提高雷电的预警预报能力,才能有效避免或减轻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保证区域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本文使用湖北省20个气象站人工观测的雷暴日资料、TRMM卫星的闪电定位资料和湖北省闪电监测定位系统(LLS)的闪电定位资料,应用数学统计分析方法对湖北省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参数进行了分析,发现湖北省雷暴日总体呈下降趋势,雷暴日数存在16a,8-9a的长周期,以及3a、4a交替出现的短周期。闪电主要发生在全年3—9月,其中夏季最多,12月和1月最少;湖北省闪电日变化特征,夏季属于白天主导型,春季属夜间主导型。计算湖北省地闪密度的空间分布,发现利用雷暴日资料计算的地闪密度>LLS地闪密度>LIS地闪密度,LIS地闪密度和LLS地闪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与雷暴日数空间分布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反映了湖北省地闪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闪电密度高值区位于湖北省中西部和中东部,而雷暴日高值区位于鄂西北和鄂东南;闪电密度分布与地形高程有关,海拔高度在300—400m和400-500m的过渡区间闪电密度值最大,500m以后反而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弱。负闪频数远大于正闪,但正闪平均强度和平均陡度均高于负闪;负闪和正闪均主要分布在20-40KA之间;雷电流强度东西向差异较大,南北差异较小;正闪强度和次数月变化呈现明显的负相关特性,负闪强度在2-10月变化不明显。使用NCEP/NCAR再分析场资料、NOAA公布的Nino3+4区域的海温资料分析了大尺度天气环流、ENSO事件与雷暴异常年的关系:多雷暴年,东亚地区500hPa位势高度场出现大范围的负距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弱,且位置偏东,少雷暴年则相反;1ENSO期间易发生雷暴异常现象,El Nino期间,春季雷暴活动易于频繁,且兼有ENSO冷暖事件的各年或其相邻年份易出现雷暴异常现象。用ARIMA-NN集成模型对武汉市雷暴日数进行预测分析,发现拟合的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从16.83%降低到0.45%,说明集成模型拟合精度明显高于单一ARIMA模型,预测表明2011年武汉市预计雷暴日数为22天,相对2010年明显减少。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耦合了Morrison双参数云微物理方案的WRF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了发生在安徽灵璧地区的一次穿透性深对流过程,分析了深对流对水汽的垂直输送特征及对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pper Tro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e,简称UT/LS)区域湿度的影响,并利用不同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做了敏感性试验。所得结果可以为认识对流垂直输送对UT/LS区域大气的影响程度提供帮助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突发性极端气象事件频发,加上消费者对个性化气象服务产品的需求目益旺盛,促使人们日益重视行业气象服务并关注气象服务所带来的效益。但气象服务到底产生了多大的效益,如何较为精确、合理地评估气象服务所产生的效益,是政府有关部门和学者们长期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由于气象服务往往难以触摸,增加了衡量其价值的难度。条件价值法是计算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的常用方法,亦适用于气象服务效益
使用1951-2007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NOAA扩展重建海表温度ERSST.v3b数据,通过分析春季地气温差和大气热源显著性分布及变化特征,选定了东亚(以青藏高原为主)区域研究为对象,运用标准化指数计算、异常年合成,相关性比较等方法,分析并探讨了影响高原春季热源的前期冬季海温特征及时空分布关系。分析发现在冬季北太平洋海面存在着两个海温与春季高原视热源相关性较显著的区域,位于北太平
根据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TWC)热带气旋(TC)数据(1979-2010年)、NCEP/NCAR再分析风场及高度场格点资料,本文从气候学角度研究了近32年夏季(6-10月)热带地区大气准双周振荡(QBWO)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风场资料,研究了越赤道气流准双周振荡特征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调制作用。根据台风路径传统分类方法,本文将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细分为:西行路径、西北
卫星近地面通道辐射率资料没有得到有效应用的主要原因在于下垫面的复杂性,特别是地表温度和地表发射率作为下垫面的两个重要特征物理量很难准确估计。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利用实际卫星观测资料通过一维变分分析系统对地表温度进行调整。根据大气红外波段的特性,选择地表发射率变化小的11微米附近通道资料进行地表温度调整试验。首先,利用一维变分进行模拟实验,检验一维变分对地表温度的调整能力,确定了以单独调整地表温度作为
随着双碳政策的进一步向前推进,传统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实现能量的最大化利用备受关注。精馏是化工生产过程中最常用也是较为高效的分离手段。但是精馏过程往往伴随较大的能量损失。选择节能的精馏工艺,优化换热网络,促进能量集成,并同时采用高效的精馏设备,不仅能够提高精馏效率,降低有效能损失,节约生产成本,为企业来带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推动了节能降碳目标的实现,提高了
本文研究了一类非线性Kirchhoff型粘弹性波方程(组)初边值问题解的定性行为:解的局部存在性、整体存在性、渐近行为和爆破性质.第一章介绍了此类问题的相关研究背景和发展概况,同时概述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并对一些记号和空间进行了相关叙述.第二章研究了带有高初始能量的Kirchhoff型粘弹性波方程解的非整体存在性,利用改进的凸性方法证明了我们的结论.第三章考虑了带有强阻尼项的Kirchhoff型粘弹
本文主要研究了一类三阶微分方程组边值问题特殊正解以及两个微分方程边值问题唯一共同正解的存在性问题.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简述了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阶段的主要成果,并概述本文的主要工作.第二章,应用Krasnosel’skii不动点定理,研究了下列微分方程组边值问题在某些条件下特殊正解的存在性.第三章,应用不动点定理,先研究了下列两个二阶微分方程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存在唯一共同的正解;接着又研究了下
本文利用1965-2009年JTWC逐日每隔6h的西北太平洋最佳路径资料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发布的2°×2°全球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了研究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频数的一般特征,典型模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研究各典型场模态发生频数与不同海域海温的联系,主要结论如下:(1)1965到2009年期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变化存在典型的地域特点,其中在印度洋地方,存在一个负值区,说明频数有减少的趋势
地球上的气象灾害日益频繁,而由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影响范围大、增长速度快。长期以来,防洪工程措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非工程防洪措施的开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洪水灾情评估即是整个非工程防洪措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评估结果为灾害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本论文在国内外洪水灾情评估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气象灾害中洪水灾情智能评估模型的研究理论和实现方法。针对评估因子与洪灾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