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能重离子引起DNA链断裂和诱发基因突变谱的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xia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由低能加速器产生的能量仅为keV量级的离子注入技术一直只应用在金属材料的改性上。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中国学者开创的低能离子束生物学效应及诱变育种的理论及应用研究突破了这个局限。通过近十多年国内外多个实验室的研究,低能离子生物学作用的研究及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包括我们实验室在内的很多研究表明:10—100keV的低能离子(e.g.N,C,Ar ions)可以引起质粒DNA、氨基酸、病毒、微生物、细胞及作物种子的广泛生物学效应。然而对于引起这种效应的原初物理过程和生物学机制仍了解甚少。因此开展重离子引起生物学损伤的分子事件,特别是DNA分子和基因水平的研究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质粒、噬菌体为实验材料,主要研究30keV的N+、C+引起的DNA分子损伤(单双链断裂)和它诱发基因突变的特点和规律。获得以下主要结果: 一:DIA链断裂测定 1.能量为30keV N+照射干燥的质粒DNA能有效的产生单链断裂(SSB)和双链断裂(DSB),有趣的是两种断裂的产额比,即DSB/SSB为6:1,说明双链断裂是低能离子引发DNA链断裂的主要形式。这一结果是首次报道,而以往文献报道的常规电离辐射所致DNA链断裂的情况则是DSB产率小于甚至远小于SSB的产率。 2.我们采用酶切后线性化的质粒(这样只有DSB能被随后的电泳检测出来)的照射实验结果更加特异的证实了上述的结果。发现,随着剂量的升高,全长质粒的量越来越少,并有DNA碎片产生,提示产生了大量的DSB和多重DSB(multiple double strand break)。 3.对两种质粒(超螺旋和线性)的剂量效应曲线的分析后发现在低剂量下(10’。一10’Zions/c衬),两者都呈线性下降。根据辐射生物学的靶理论,这表明低能离子束与DNA作用产生链断裂是单粒子事件(而不是多离子事件)所致。换句话说,一个断裂是由单个离子引起的。通过我们的理论计算也得到,每一个N十至少产生1.4个DSB。由此我们推测:低能重离子与DNA的作用是以簇损伤(c luster damage)为主要特征。 4.另一个显著的现象是总有一部分DNA分子不能接受到离子的作用,即使提高离子束的剂量(到10’4ions/c时)也无济于事,当通过降低铺在铝箔上的DNA的量来减小样品厚度后,仍有一定量的DNA被屏蔽 (shield)而不受损伤。提示低剂量下30keV的N+对干燥DNA的有效作用深度是非常有限的(几十纳米),这比若干植物材料上所得到的作用深度小得多。这可能与我们所用干燥DNA样品的特定结构与分子构象及辐射剂量较小有关。 5.研究和比较了三种能量N+(30、100、200keV)对质粒DNA的辐照结果后,我们发现,随着能量的增加,离子的有效作用深度增加,表现为被屏蔽的DNA量减少;结果也表明随能量的升高,单个离子的作用效率减弱,即单个离子产生链断裂的能力变弱。 以上结果表明:能量仅为keV水平的重离子对DNA分子的损伤作用,不是象过去认为的“没有作用”或“作用极小”,而是具有相当强的作用。可以推测,这与低能重离子能量沉积的局域性和DNA损伤的成簇性有关。二:LacZ基因突变 由于DNA是各种电离辐射生物学作用的关键靶分子,通常将辐射所致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细胞癌变及细胞死亡均归因于未被修复或未被正确修复的DNA损伤。本研究采用M 13RF噬菌体DNA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LacZ基因在30keV的C十作用后的突变发生及突变谱的特点。对106个突变体(包括92个诱发突变和14个自发突变)的Lacz基因的序列分析表明: 1.低能C十能有效地诱发M13RF噬菌体DNA上lacZ基因的突变,诱发突变率(在所用剂量范围内)与自发突变相比平均提高4.9倍。突变类型以单碱基的突变为主,占%.8%。 2.C十辐射诱导的突变与常规电离辐射如Y或X射线的诱变谱既有相似之处又相异性。其相似之处为:(l)以单碱基突变为主(96.8%);(2)单碱基突变中又以碱基替换为主(56.4%);(3)在碱基替换中又以G/C发生率最大。 3.同常规电离辐射诱变的一个明显的区别是,C+辐射诱导的单碱基缺失的比例很高(41.5%)。这种高频率的单碱基缺失在以往Y或X射线诱发突变谱中很少见到,这可能是由于低能重离子所致DNA损伤,尤其是碱基损伤类型及分布与Y或X射线辐射不同引起的。 4.30kevc十引起基因突变的另一个特点是,突变位点分布的非随机J性。在我们所研究的LacZ基因区,有5个高频突变位点,在整个92个突变体的94个突变位点上发生突变的次数高达6一16次。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低能重离子引起DNA链断裂和诱发基因突变谱的研究,首次得到双链断裂的产额高于单链断裂,说明同常规辐射相比,这种能量的离子可以有效的引起DNA的簇损伤;首次得到30keVC+诱导基因的突变谱,发现高频单碱基缺失是低能重离子诱发基因突变的重要特点之一。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建筑项目高度的不断增加、规模的不断扩大,促使对模板施工技术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当前在土建工程支护施工中,常常采用高支模施工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可以满足现代建筑对于模板工程的需求,有着较为稳定和安全的结构体系,备受施工企业青睐。为了进一步推进高支模施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相关工作人员要明确高支模施工技术的特点,在具体实践中加强各个环节的严格管控,明确施工技术要点,并且加强施工质量优化,为建设高品
本文主要研究Hermitea Clifford分析中的分解,积分公式及级数展开.首先介绍Clifford代数及旋量空间,然后给出经典正交Clifford分析的理论框架,并讨论了其中的Teodorescu算子的性质等.然后在Hermitean Clifford分析的框架下,我们引入了包括导算子在内的一组基本算子,得到了相应的Lie代数表示,并利用这些算子的结果得到了一系列复Clifford代数的分解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高速建设阶段。在这一背景条件下,房建土建工程应用技术开始受到广泛重视。应用技术会对实际施工流程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若相关方案未得到正确应用,便会削弱建设质量与效率,不利于经济效益提升与群众安全保障。因此,需要重视施工技术的探索,确保关键方案能够得到充分明确。高支模施工技术属于较为常见的房建土建应用方案之一,通过对其细节进行探究,可以为后续进一步部署提供重要参考信息,有利
《博物馆条例》实施后,国内很多大型博物馆开始尝试对馆藏文物内涵进行深挖掘并开发出诸多口碑及销量惊人的文创产品,近两年博物馆借助互联网平台更是把文创产品推进大众视野,得到热捧和肯定,掀起了文创产品消费热潮。在博物馆文创IP大爆发时代背景下,本文从基层博物馆的现状以宁德市蕉城区博物馆为例,探讨文创产品的开发利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各种先进施工工艺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建筑施工水平的不断提高。本文对高支模施工工艺及施工技术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有助于促进其施工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而为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近年来,以Ⅱ-Ⅵ族半导体耦合/复合量子点在基础性研究和开发应用方面都十分活跃,其光学非线性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量子点由于载流子在空间方向上的运动受到限制,因此体现出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等量子特性,其光学非线性也比传统的体材料高,并且可以通过改变生产加工工艺来控制量子点的光学性质。而耦合/复合量子点和单一量子点相比,由于其结构更为复杂,而且各组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因此其往往表现出更加丰富的
在1979,肯特大学液晶研究所的Brown GH和Wolken JJ发表了他们的著作《液晶与生物结构》,在此书中,他们系统的总结了当时液晶态在生物有机体内研究的全部进展,此书成为该领域的权威著作。在1978和1979年,液晶在鸡胚发育中存在的发现引起学术界的注意。该工作首次报道了在胚胎器官和组织发生中,液晶态大量分布与肝脏、卵黄囊、血液、肾脏(包括中肾和后肾)、大脑和小脑、以及其他大约二十余种发育
嗜麦芽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altophila)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G-细菌,具有很强的代谢活性及广泛的适应能力,其代谢产物丰富,可产生多种有实用价值的酶,包括蛋白酶、淀粉酶、酪氨酸酶、脂肪酶等。本实验室已成功地从该菌中克隆到编码酪氨酸酶的基因mel,构建了产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黑色素工程菌株E. coli/pWSY,为了进一步提高黑色素的产量,本研究从该菌中克隆到高启动子活性的
近几十年来,半导体量子限制结构的优异物理特性凭借其在光电、生物医学等领域的潜在广泛应用价值,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由Ⅱ-Ⅵ族半导体材料组成的具有核壳结构的CdSe/ZnS复合量子点,具有在室温下的极佳稳定性和出色的发光效率(荧光量子产率),其非线性光学特性和光学瞬态相干效应深受人们的青睐。本论文详细地分析研究了这种球形半导体量子限制结构中的载流子的光跃迁动力学过程以及对应的光学瞬态相干效
蝎毒素是一类由20-90个氨基酸通过3或4对二硫键铰链而成的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大多数蝎毒素的三维结构是由1个a螺旋和2-3条反向平行β折叠组成的稳定而致密的球状空间结构。它们可以选择性、特异性的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结合,是研究离子通道的分子探针,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价值。 根据TsTXKβ和AaTXKβ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运用PCR方法从本室已构建的东亚钳蝎(Buth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