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氏弧菌和青海弧菌在抗生素检测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angr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青海弧菌和费氏弧菌为待测菌种,通过固体培养,洗出菌液,在25℃恒温水浴下与待测抗生素反应,分别对磷霉素、甲磺酸左氧氟沙星以及土霉素的毒性作用进行检验,并且对这两种发光菌的最佳测定温度、最佳固体培养时间、保藏耐受性,以及在牛奶中土霉素的检验进行相关探究。其主要的结论如下:1.最佳测定温度:青海弧菌和费氏弧菌在25℃下发光强度变化有较强规律,在其他温度下,这两种发光菌发光强度变化的规律均不够明显,因此,青海弧菌和费氏弧菌适宜于在25℃恒温水浴下测定。2.最佳培养时间:青海弧菌在培养10小时后,其发光活性还不够稳定,在培养14-18小时后,其发光活性才逐渐稳定,其中,在培养14小时,土霉素作用50分钟时,其量效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6,在培养22小时后,其发光活性变弱,不适于土霉素测定。与之不同的是,费氏弧菌在培养22小时后,土霉素对其的毒性抑制作用量效关系逐渐稳定。3.水中不同抗生素的毒性作用测定结果:由试验结果可知,磷霉素对青海弧菌的抑制作用非常短促,在作用半小时后,10μg/L到100μg/L对其抑制率均达到80%以上,但量效关系不够理想;甲磺酸左氧氟沙星对费氏弧菌的毒性作用量效关系良好,但由此推算出的半数发光抑制率浮动较大;土霉素对这两种发光菌的毒性作用量效关系均较好,对青海弧菌在前20分钟低浓度下有毒性兴奋作用,在作用50分钟时,量效关系相关性最好,R2=0.9996,土霉素对费氏弧菌的毒性抑制作用随土霉素浓度变化呈直线关系,且这种量效关系比较稳定。4.两种发光菌保藏耐受性比较:在4℃存放96小时内,费氏弧菌测得的土霉素半数抑制浓度E50值在60.1μg/L上下浮动, E50值在不同作用时间内的变异系数比较小,前24小时,在5%以内;土霉素对其毒性作用的量效关系相关系数均较高,当天制备的菌液最为稳定,相关系数在不同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为0.9824,变异系数为0.81。青海弧菌与之相比则相差较多,当天制备的菌液测得平均值为74.30μg/L,放置24小时后即降至37.20μg/L,因此费氏弧菌的保藏耐受性要优于青海弧菌。5.牛奶中运用发光菌对土霉素毒性作用测定结果:牛奶中测定时,土霉素对两种菌种的抑制效应有着非常相似的规律,其抑制率随时间的变化都比较稳定,而且费氏弧菌的量效关系更为稳定。因此费氏弧菌更为适合用于检测牛奶中土霉素。发光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对多数污染物有着较高的灵敏度,而弧菌属已然发展为评估兽药残留对环境和人类危害的重要菌种,就初级筛选层面而言,快速生物检测法是相关危害及风险评估的重要方法,本试验通过费氏弧菌和青海弧菌,进一步探究其在抗生素检测中的应用。
其他文献
空时自适应处理(STAP)已被证明是机载雷达在强杂波环境下检测目标的一种有效方法,但由于STAP处理的巨大运算量,使其在工程应用上变得极为困难。通常预警机的飞行高度在万米左右
目的:探讨加味黄芪赤风汤对阿霉素诱导的肾小球足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肾小球足细胞,以阿霉素(adriamycin,ADR)诱导制作足细胞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
为了提高酶法凝固大豆蛋白的凝胶强度,以大豆分离蛋白(SPI)为原料(配制成蛋白浓度为4%的分散液),以木瓜蛋白酶为凝固剂制备SPI凝胶,分别研究了添加中性无机盐和糖类(葡萄糖、蔗糖、乳
目的对中医辩证治疗脾胃病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A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65例脾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然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
冷却猪肉在加工、运输和贮藏过程中因为污染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导致产品的腐败,一直是困扰生产者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引发的肉品安全问题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核心。生物胺具有潜
会计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专业,也是多年来支持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环节,集应用性、实践性以及应用性为一体,最终形成一门综合性的专科.本文主要介绍了会计专业课
本论文利用小麦淀粉、L-半胱氨酸盐、中性蛋白酶对湖北软麦进行改良研究,从而改善其酥性饼干的品质。同时借助相关性分析用面团流变学特性及饼干质构特性等测试结果优化品质
中国是一个禽肉(包括鸡肉、鸭肉、鹅肉)生产和消费大国,禽肉是人们的主要肉食品之一。随着中国禽业养殖的发展,以及消费者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禽肉的要求也逐渐从量
乳酸菌细胞冻干保护剂研究涉及冻干损伤机理、冻干保护机理及冻干保护剂筛选等内容。目前,冻干保护剂筛选中依旧采用细胞活菌数作为主要指标,通过评价不同介质在冷冻干燥下保
碳纳米管(CNTs)具有极优异的力学、热学、电磁和光学等性能,并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是聚合物复合材料理想的增强和功能材料,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碳纳米管作为一种纳米材料,极易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