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界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一个人物,他以理论姿态的多变、极具个人特色的写作风格以及游走于学院内外的思想、做派等方面而著称。作为一个理论家,他最大的风格就是弱化理论家的身份本身。罗兰·巴特一生著述甚丰,其研究领域涉足符号学、结构主义、文本理论、文化批评、解构主义等多方面,他在每个理论框架内恣意驰骋,却很少被某种理论羁绊,总是在不断寻求改变、突破,甚至与从前的自己为敌,这种行为引起人们的困惑和质疑。但多变的理论话语并不能遮蔽巴特思想中较为连贯的线索,这便是他一直以来较为关注的“作者”问题。理论家巴特将“作者”问题作为文学批评的切入点之一,并将论述延伸到写作、文本等其他与之紧密相关的文学要素上,在不同时期都有所涉及和发展。作为一个成功的作家,巴特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也昭示了其对于作者问题的立场,这是一个侧面的印证。可以说,作者观是多重身份的巴特不同投影下的聚焦区域,把他作为理论家和作家的两副最基本的面孔汇成一体。因此,通过作者观来透视巴特的理论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论文共分为两章。在第一章中,我们从巴特的哲学旨趣与文学面孔、人本主义的消长和语言学转向三个维度来对作者问题进行溯本探源式的整体分析。通过了解巴特其人其思、作者主体性的历史演变和二十世纪的语言学理论背景,从而为具体探讨巴特的作者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第二章中,我们从理论批评家和作家两个文化身份来对巴特的作者观进行具体的分析。理论家巴特这一节分为“影响的焦虑”、“在先锋派的后场”以及“口号万岁”三个部分。我们选取了巴特理论生涯中颇具有代表性的作者文学思想和活动,即巴特的第一部著述《写作的零度》(1953)、论文《作者已死》(1968)以及巴特与法国新小说的互动来揭示巴特的作者消解思想。在作家巴特这一节中,我们以巴特的作者身份反观其作者立场,通过对其独特的“絮语”写作风格进行阐释,分析巴特作者思想的美学实践。 最后,在文本的结语部分中,我们会对巴特的作者观加以辩证性的总结,提出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并回观巴特的个人哲学意旨,提出作者主体性回归的可能性诗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