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不断恶化问题引起了众多社会学者的关注。部分西方学者在研究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将建构主义理论引入其中,他们将环境议题视为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并从建构主体、建构路径、建构目的来进行分析。如社会学家约翰·汉尼根认为建构环境议题的核心研究任务应是环境问题到社会议题的生成与起落,这一过程并非由特定议程设定,因此往往没有遵循特定的研究准则,需要“科学家、政客及新闻工作者、环保志愿活动者以及公务人员和企业实业家等社会行动主体的‘主张提出而推进建构进程。”[1] 从传播学角度来说,对环境问题的建构过程涉及传播者、媒介、受众等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肯定的是,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将环境问题作为公共议题进行建构的目的在于迫使大众追因究责,最终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大众媒介的这种建构作用同样适用于近年来备受瞩目的雾霾议题。 2013年1月,大范围雾霾天气影响我国中东部,造成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江苏等地持续十几天的严重空气污染,以雾霾为代表的空气污染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雾霾作为空气污染议题的主要形式,本身具有公共性,不同的表达主体对其进行发声时必然具有不同的建构方式或特点。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和传播手段的日益更新,在环境议题的传播上,网络媒体因时效性强、信息海量等优势而影响力日益凸显,网络媒体对雾霾议题的建构具有许多时代特点,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公众在环境问题上的感知及应对行为。 相较于以往的传统媒体,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媒体在雾霾议题的报道样态上呈现出多少新的变化?在对议题的建构过程中,又具有哪些新的特点?这些特点对雾霾乃至其他环境问题的解决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是本文讨论的核心问题。 本文在网络传播视角下,将“建构主义理”论、“框架理论”、“议程设置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新浪网2012年到2015年内的雾霾报道进行分析,从网络媒体在环境议题上的报道框架、报道特点以及最终取得的报道效果,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问题成因,并进一步探索网络媒体在今后环境传播中的优化路径。 本研究共分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创新点,并对国内外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概述;第一章首先梳理网络媒体雾霾报道概况,主要针对新浪网近四年来的雾霾报道进行数据统计,将其报道类型分为现状与趋势、政策措施、环保知识普及、成因分析等十个类别,并进一步对这些报道进行框架分析;第二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围绕新浪网的雾霾报道,从对环境新闻的报道框架、议程设置、话语表达以及对公民环境意识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网络媒体在环境议题上的建构特点;第三章通过对选取的雾霾报道样本进行文本分析,发现目前网络媒体在雾霾议题的传播中仍存在缺乏持续性、独立性、深度性、专业性、舆论空间部分失衡等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第四章是本文的结尾部分,基于前文所述网络媒体建构环境议题的特点、问题及问题成因,从提升报道策略、引导公众知行合一、促进环保法治建设、关注环境弱势群体等方面探讨建构环境议题的优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