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大众旅游如火如荼地发展,给当地旅游社区带来了许多改变,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大众旅游在带来这些有利改变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大规模的旅游发展导致许多旅游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调,旅游与环境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当地居民与游客关系紧张,游客以“我族文化为中心”的示范效应导致当地社区传统文化的式微,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弱化,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不道德行为导致社区秩序混乱。社区居民与居民之间也出现恶性竞争,内部关系恶化;社区居民与政府、旅游企业之间矛盾冲突不断。因此,要实现“旅游道德化”目标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旅游给社会和文化造成的破坏,所以,新型的旅游形态必须以平和的态度对待环境,以慈善的态度对待社会文化,而可替代性旅游模式则应运而生。本文运用了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视角来架构可替代性旅游关系的理论框架,主要从人地关系、东道主与游客关系、社区内外部关系三个维度分析可替代性旅游关系的特征,并与大众旅游进行对比,以期探寻可替代性旅游关系的规律模型,为可替代性旅游和大众旅游的研究提供借鉴。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探讨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然后对国内外文献综述进行梳理,最后总结了本文研究方法、逻辑结构及创新性。第二部分是可替代性旅游的概述及研究的理论基础,介绍了可替代性旅游的发展的背景、概念、内涵、类型、特征及局限性,然后阐述环境伦理学、主客交往理论、符号互动论、场域理论、增权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方面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重点探析了可替代性旅游关系的特征,并与大众旅游关系的特征进行对比,详细地辨别了两者在人地关系、主客关系和社区关系之间的区别。第四部分是关于四川公益旅游的实证研究,首先对四川公益旅游的概况进行了介绍,然后对四川公益旅游游客进行质性研究,并对四川汶川县金波村、四川汶川县萝卜寨和理县桃平羌寨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总结了公益旅游的特征,在案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公益旅游的发展建议。第五部分是围绕可替代性旅游的人地关系、主客关系和社区关系三个方面构建其和谐关系的原则,最后一个部分是全文总结,以及对研究不足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