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也正是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卓越的成绩。但进入21世纪,从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伴随着广大农村地区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村民对于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我国长久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一直未得到充分解决,如城乡有别的治理体制、城乡分割的市场体系、城乡不均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等。在诸多问题中,较为落后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村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因而如何构建“均等化”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已然成为乡村发展建设中应当给予重视的课题。本文在研究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及乡村使用者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标准化和差异化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策略。首先,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发达国家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资金投入、人力支持、金融保险、公众参与等体制机制方面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我国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在政策上逐渐趋于成熟,数量方面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逐渐缩小,但是在服务质量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其次,本文以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的巴山新居为研究对象,针对基础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通过实地调研收集整理了三类设施的配置现状,并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村民对三类设施的使用情况及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服务能力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村民更愿意就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但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硬件配置、服务内容与人员配备制约了村民对于设施的使用,使得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能力较低。接着,通过走访及问卷资料的整理,研究了村民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差异化需求,结果显示村民更倾向于集中居住并集中使用公共服务设施,对于服务的需求因年龄的不同与城乡的差异而存在较大的差异;并就服务能力与服务需求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整体认知了巴山新居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再次,本文基于上述现状、问题、需求等科学划分乡村居住生活圈,并提出了巴山新居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配置的策略,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差异化与标准化配置基础上,构建“主要节点-次要节点-补充节点-基层节点”四级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并从基础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化体育设施的配置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建议和实施策略。最后,笔者选取巴州区的一个乡镇作为实证分析区域,进行了生活圈的划定并针对该区域的基础教育设施进行了优化调整,以实证分析来体现提出的配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