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寄宿制学校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密切相关,它是为了适应当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大量村小和教学点被撤并的教育现实而大量设置的,是为了保障偏远地区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得以落实而出现的一种学校形式。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阶段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初步探索时期,此阶段的主要特点为:学校建设效率低下,管理主体缺位,学校各自为政,管理制度混乱,建设资金没有保障,新建和扩建工程的质量标准难以落实,师生的人身安全面临威胁。另一个阶段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逐步成熟时期,此阶段的主要特点为:中央政府开始重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中央财政支持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地方财政也对寄宿制学校建设予以收费减免;寄宿制学校建设列入本地基本建设计划管理;学校内部管理机制逐步完善,校长与教师培训与激励机制的建立被提上日程;校舍建设标准逐步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对于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当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依据,是以居民人口数和学生数作为设立学校的标准的,人口出生率下降的现实导致大量的村小因规模缩小而被撤并,许多适龄儿童就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不少地区农村学校的辍学率在国家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不降反升。寄宿制学校的出现,改善了农村学生的就学环境,提高了教学质量,寄宿管理制度,减少了学生上学的距离,降低了学生上学路途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对农村教育“两基”攻坚目标的实现,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农村学校在布局调整过程中,过于偏重经济效益的诉求,违背了教育应该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的本义。在以经济效益为主导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政策和措施的影响下,各地农村寄宿制学校普遍存在着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这种缺失的表现主要有:寄宿制学校的校舍条件较简陋,配套设施建设跟不上学生数量增加的速度;相关的管理措施不健全,交通安全和饮食安全没有保障;寄宿年龄过早,学生在寄宿生活中缺少必要的亲情关爱,心理健康发展受到威胁;学校的课程设计和校园生活安排不能满足农村生活和文化的需要;盲目拆并校导致的大班额问题;等等。如何协调好教育的经济价值与人文价值之间的关系?怎样作出符合实际的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政策调整?如何改善农村教育现状,以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本文是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及其人文关怀问题的专门研究,论文力图以实证调研为基础,考察并揭示当前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剖析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出加强和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合理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说明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对既有研究的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梳理了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相关的几个关系,介绍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宏观和微观背景,建设的初衷和指导原则,以及从教育的人文价值角度思考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三部分较全面描述了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过程中忽视人文关怀的种种表现及其消极影响,而且,在拆并学校的过程中,城市主流文化对村落文化的入侵,也对村落文化、民族文化的保存和维系造成了一定冲击。第四部分深入剖析了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给寄宿学生造成关怀缺失的原因,论文从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过分偏重经济效益的追求、学校办学理念中“人本”价值的缺位、农村教育投入不足的负面影响及学校管理机制落后和残缺的制约等方面揭示了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第五部分通过介绍美国和韩国关于农村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相关情况,考虑到国情、地域、经济发展状况等不同客观条件的影响,筛选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有益经验,以期能对我国的改革实践有所帮助。第六部分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农村寄宿制学校人文回归的对策建议,其中包括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正确看待和处理学校布局调整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完善农村教育投资体制,保障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经费来源与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优化寄宿学校办学条件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