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破坏正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活。城镇无节制的扩张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发掘和新文化资源的有机融合,导致了我国大量城乡规划改造抛弃历史建築的文化挖掘与保护。过度滥用的技术使得高速发展的城乡面貌日渐趋同,千镇一面,形成了毫无地方审美特色的窘境。建築地域性是建築审美的本质属性之一,这种属性的研究方向主要围绕着传统民居与当代地方性审美特色的交流与沟通而进行,如果缺少了必要的沟通与交流,那么建築本身的地域性理论就无法得到良好的实施,建築本身也会失去地域性的审美特征,所以,无论建築本身是否得以完善,在城市地域性美学理论的大框架下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其生成机制与内涵则尤为重要。本文列举实例,主要以东北满族传统民居村镇为主线,以自组织美学理论为基础,在生态美学意义的视角下对自组织理论进行解读,论述自组织美学理论与地域性建筑的关系,探寻建筑中的自组织美学规律,从而更好的利用自发性生成规律为地域性传统建筑服务。对满族传统村镇建築的美学特色、历史环境、民俗特色等进行解读与整理,同时试结合自组织理论,对乡土建築的地方性与自发性进行阐释,解明建築的地域性内涵与生成机制。深入研究自发性建造生成地域性建筑群落的自组织过程。将东北满族传统地域性景观聚落的历史遗存和现状进行分析和解读,以实地考察,资料搜集、考证以及整理获得满族传统建筑自组织美学演化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探讨我国东北古镇振兴的复原之路,完善我国景观设计学领域关于满族民居聚落自组织景观的理论储备。对满族传统民居的存在进行美学界定与评价,正确面对满族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理清民居本土化自组织发展的美学思路,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以乌拉街满族镇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为乌拉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我国古镇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浓缩着人类文明与智慧,传统民居作为古代人类文明的载体,呈现了丰富的生态美学性质和历史文化价值。在城乡建设过程中,虽然“自发性”是乡土建築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是并未得到充分的认识,缺乏具体的指导与研究。在自组织生成论的前提下,应深入解读满族传统建築的自发性美学规律,拓展对建築地域性的认知。笔者认为,建築的自发性是促使地区呈现特有地域性审美特色的根本原因,是建築地域性生成的关键动力。本文以自组织理论为框架,以“自发性建造”为题拓展了乡土建筑的美学研究范畴,进一步认知建筑地域性的内涵与生成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地域性美学特征的生成与发展,才能使民族建築有序的延续下去。一个国家的长续发展,离不开各个民族文化历史中一些优秀成分的继承保护和弘扬发展。本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研究,由于选择了自组织情景下的东北满族传统民居为研究视角,因此,论文基本的理论支撑包括美学理论、自组织理论、自发性生成理论和建筑学理论。所以总体思路是综合考虑“生态自组织理论”对“古代建筑群落生成规律”的影响,考虑笔者自身建筑知识结构的理解对研究古代建筑文化的影响。力图客观、科学、严谨、求实。注重环境学、文化学、生态学、建筑学、逻辑学、归纳统计等多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本研究采纳新史学的研究范式,注重历史的综合研究,强调讨论、解释和较广泛的学科视角。本文从现实入手,选定了具有真实性的具体古村镇进行研究,以实际对象为研究重点,抛开理论上的争端更好的研究现象本身。由于生活需求的关系,建筑本身的发展具有敏感性,并处于一个不断的变化的过程来应对人们对生活的各种需求,能及时的反应材料、形式的美学变化规律,体现民居建筑的历史规律和发展规律,体现具有地域性特点的建筑群落的美学动态变化性质。立足于现实的针对性,即可以在理论上丰富传统古镇的坚守,又可以在实际中对乌拉街传统村镇的建设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