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急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同时,评价单纯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DVT的临床效果,并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DVT的疗效特点进行观察。方法选择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96例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发病时间均在72 h以内,且病历资料均完整。9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和观察2组,每组各32例。全部患者在予以卧床休息,患侧肢体抬高等常规处理措施后,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予以足背静脉滴注100~150 U/kg尿激酶+250 ml 0.9%的氯化钠溶液,2次/d,疗程为14 d。抗凝治疗予以100 U/kg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1次/12 h,连用5 d。注射3 d后予以华法林片2.5 mg口服,疗程为30 d。观察1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医内治法,将华法林改为口服5 d,之后停服2 d采取丹芪活血通栓汤内服。每日1剂,200 ml/次,早晚各1次,连续应用30 d。观察2组患者在观察1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玄归银茯通络散封包治疗,将药包置入锅中蒸煮1 h后取出,散热至38℃后将其均匀外敷在患侧肢体上,2次/d,每次0.5 h。对全部患者DVT危险因素发生比例进行统计,并对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同时,对治疗前后患侧肢体大腿及小腿肿胀情况、治疗后患侧肢体侧支血管建立情况、治疗期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值稳定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全部患者予以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对3组患者肺动脉栓塞及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存在明显危险因素患者约占88.5%;其中年龄在40岁以上患者最多,约占76.0%。无明显诱因患者11例,约占11.5%。2.3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疗效显著,但观察1组(87.5%)和观察2组(93.8%)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5.6%)(P均<0.05),而观察1组和观察2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组患者治疗前大腿周径及小腿周径值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治疗后的大腿周径及小腿周径值均显著小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1组和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的大腿周径及小腿周径值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均<0.05)。而观察1组和观察2组患者之间大腿周径及小腿周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观察1组及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患侧肢体侧支血管完全或者部分建立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观察1组和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患侧肢体侧支血管完全建立或部分建立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1组及观察2组患者治疗期间INR值稳定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观察1组和观察2组患者INR值稳定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观察1组及观察2组治疗过程中的鼻腔出血、皮下出血及便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而观察1组和观察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上述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7.随访期间观察1组和观察2组的PTS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而3组患者之间的肺动脉栓塞发生率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1组与观察2组之间的肺动脉栓塞及PTS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单纯西医抗凝治疗联合溶栓治疗或者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内治和封包外敷对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均具有一定的疗效。2.在临床疗效、大腿及小腿肿胀改善、治疗后患侧肢体侧支血管重建、治疗期间INR值稳定情况等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显著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且中西医结合治疗还能后减少治疗及随访期间出血及PTS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