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C-苯醚菌酯在黄瓜中的吸收运转、定向积累和代谢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332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一类以甲氧基丙烯酸酯为活性基团,可通过与真菌线粒体复合体III中的细胞色素bc1的Qo位点相结合来阻断呼吸电子链传递达到杀菌效果的线粒体呼吸作用抑制剂。因其高效广谱的杀菌活性,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自开发以来便在全球范围广泛使用。与此同时,多种植物病害对其产生了抗药性,且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农药残留问题以及对非靶标生物的威胁也日益严峻。因此,深入研究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环境行为归趋,探索高效环境友好的该类杀菌剂新型替代品,从而延缓抗性问题、延长使用寿命,已经成为全球亟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之一。苯醚菌酯是我国研发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各地田间试验显示,苯醚菌酯对多种植物病害均表现出高效的杀菌活性,且所需的田间施药量显著小于同类杀菌剂,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然而有关苯醚菌酯在其登记作物黄瓜中的吸收运转与代谢规律尚不清楚,鉴于此,本论文以放射性14C标记的苯醚菌酯为研究对象,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分析仪器,研究了苯醚菌酯在登记作物黄瓜中的吸收运转和定向积累规律,分析鉴定了其在黄瓜植株中的代谢产物,明确了其在黄瓜中的代谢途径,为更客观、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苯醚菌酯的环境安全性、膳食风险性提供了数据支撑,为更科学、安全、合理地使用苯醚菌酯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我国其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制药物研究提供了可借鉴和参考的研究思路和技术体系。主要结果如下:(1)两种剂型(悬浮剂,SC;乳油,EC)的14C-苯醚菌酯在三叶期黄瓜植株中的吸收运转和定向积累规律。施药480 h后有28.2%(SC)和31.2%(EC)的14C-苯醚菌酯被吸收进入三叶期黄瓜植株,且绝大部分积累在受施叶片中。标记叶亚细胞分布试验表明细胞壁是苯醚菌酯的主要贮藏部位。两种剂型被吸收的苯醚菌酯均可在植株中发生双向运转并系统地分布在植株各部位,其中标记叶上部叶的定向积累量均显著高于下部叶,表明苯醚菌酯更易向顶运输。SC苯醚菌酯在植株各部位的残留量与残留浓度均显著高EC剂型,因此SC苯醚菌酯比EC苯醚菌酯的环境安全性更高。(2)14C-苯醚菌酯在成熟期黄瓜植株中的吸收运转和定向积累规律。在成熟期黄瓜植株营养器官中,超过80%的14C-苯醚菌酯积累在受施叶片中不易发生运转,各营养器官按残留浓度由高至低排序为:标记叶>下部茎>新生叶>上部茎>根部。14C-苯醚菌酯在生殖器官中的定向积累总量显著低于营养器官,且主要分布在标记果实中。其中,标记果实果皮中的14C-苯醚菌酯最高残留浓度达1.3 mg kg-1,而在标记果实的果肉中的残留浓度则不高于0.027 mg kg-1;新生果实中14C-苯醚菌酯的积累量极低,最高残留浓度仅为0.005 mg kg-1。苯醚菌酯在黄瓜果实中的日摄入量估计值最高为0.0017 mg(kg bw)-1 day-1,远低于其日允许摄入量(0.1 mg(kg bw)-1 day-1),表明食用在田间推荐剂量下施用苯醚菌酯后的黄瓜果实所带来的膳食风险较低。(3)14C-苯醚菌酯在成熟期黄瓜植株中的残留、产物组成与代谢途径。14C-苯醚菌酯在成熟期黄瓜植株标记叶、标记果实果皮以及果肉部位的结合残留量均随时间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其可提态残留量随时间逐渐降低,各部位按最终可提态残留量的高低排序如下:标记果实果皮>标记叶>标记果实果肉。苯醚菌酯母体在成熟期黄瓜植株不同部位的半衰期不同,在标记叶、果皮、果肉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4天、11天和10天。对14C-苯醚菌酯可提态残留组成进行分析,共发现鉴定了苯醚菌酯母体及其6种代谢产物:酸式苯醚菌酯(BKM-M1)、羟基化苯醚菌酯(BKM-M2)、乙酯化苯醚菌酯(BKM-M3)、脱甲基的乙酯化苯醚菌酯(BKM-M4)、羟基化苯醚菌酯与葡萄糖的轭合物(BKM-M5)、脱甲基的乙酰化羟基苯醚菌酯(BKM-M6)。在标记果实果肉部位中发现了苯醚菌酯母体以及其中4种代谢产物(BKM-M1、BKM-M2、BKM-M5和BKM-M6),且各产物最高残留浓度仅为0.012 mg kg-1,远低于OECD规定的残留限量标准;在标记叶和标记果实果皮部位发现了苯醚菌酯母体及其6种代谢产物。根据残留含量占比与最高残留浓度,苯醚菌酯在成熟期黄瓜植株标记叶中的残留定义为苯醚菌酯母体,在标记果实果皮部位的残留定义为苯醚菌酯母体、BKM-M1和BKM-M2。根据各代谢产物结构与动态含量变化推测了苯醚菌酯在黄瓜中可能的代谢途径包括I相代谢和II相代谢共3条。代谢途径1:母体首先发生脱甲基反应形成I相代谢产物BKM-M1,再与植物体内的乙醇发生酯化反应形成II相代谢产物BKM-M3,再发生脱甲基反应形成II相代谢产物BKM-M4。代谢途径2:母体首先发生羟基化反应形成I相代谢产物BKM-M2,再与一分子葡萄糖发生轭合反应形成II相代谢产物BKM-M5。代谢途径3:I相代谢产物BKM-M2的羟基发生乙酰化并脱去一分子甲基形成相应的II相代谢产物BKM-M6。
其他文献
桃【Prunus persica(L.)Batsch】是中国北方诱发食物过敏最常见的水果之一。中国作为桃的原产国,桃的种植量和消费量很大,由桃引起的过敏在国内也常被报道。目前在桃果实中一共发现六种过敏原,分别是Pru p 1-Pru p 4,Pru p 7和一种N端四个氨基酸为ENEA的蛋白,因为没有确定的蛋白归类,暂时命名为ENEA。在欧洲,Pru p 1和Pru p 3由于其广泛的交叉性和强致
认知方面的内容属于内隐层面的知识。处于青春期初期的初一学生,难以通过省察的方式认识自己的认知发展。学术研究对青春期认知发展的特点,也多从群体表征进行描述,对于发展程度不一的学生来说指导性有限。因此,认知发展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难点,需要教师剖析核心概念、分析教材内容、运用合适教学策略,以最
期刊
芥子油苷是一类主要存在于十字花科植物中的含氮含硫的植物次生代谢物质。芥子油苷的生物学功能非常广泛,不仅可以帮助植物抵御病原菌侵袭、防御昆虫及提高自身免疫,而且其自身及降解产物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芸薹属蔬菜是我国蔬菜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芥子油苷在芸薹属蔬菜中含量丰富,其不仅影响芸薹属蔬菜的风味和营养,而且在抵御蔬菜重要病害如黑斑病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芥子油苷生物合成途径和调控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是一种属于套式病毒目,冠状病毒科,α冠状病毒属的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本研究在PEDV入侵宿主的受体使用以及宿主对PEDV感染的应答调控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旨在更全面深入地认识PEDV与宿主的互作关系,为PEDV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Vero细胞(ATCC CCL-81)是PEDV体外繁殖最常用的细胞。然而,对于与猪源氨基肽酶N(pAPN)相对应的Vero细胞AP
本研究以榨菜(Brassica juncea)和紫甘蓝(B.oleracea)远缘杂交及多倍化获得的异源三倍体与异源六倍体为实验材料,开展了远缘杂交及多倍化过程中基因表达与优势性状产生的分子机理研究。通过基因表达规律研究,明确了杂交及多倍化过程中基因表达存在加性与非加性模式,筛选到了与蜡质层等优势性状相关的关键非加性表达基因,发现了与DNA甲基化过程相关的基因非加性上调表达;通过探究基因组DNA甲
鹅是一种食草水禽,以适应性强、生长快、营养成分丰富和低成本而闻名。然而,其季节性繁殖,以及许多品种产蛋期间还具有强烈的就巢性,造成种鹅产蛋性能低下,直接影响后代繁育的数量,制约了养鹅业的发展。本研究以典型的季节性繁殖家禽浙东白鹅为研究对象,利用转录组测序(RNA-seq)、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WGBS)、16S rDNA测序等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了两个方面的试验研究:一、研究了不同季节浙东白鹅垂体在
体重信息的实时获取对实现畜牧养殖精细化管理至关重要,规模养殖中鸡群的体重信息可用于了解鸡群生长状况和确定出栏时间,然而传统人工抽样称重方法效率低下,且容易使鸡群产生应激。鸡具有在栖杆上栖息的习性,因此可在其上杆栖息时自动采集体重信息,但如果不同的鸡的栖杆栖息行为发生频率不同,根据体重采样数据计算的鸡群均重和均匀度结果就会偏离真实情况。鸡的体重对栖杆栖息行为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无法确定利用鸡的栖杆栖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属肠道细菌科。人感染沙门氏菌易造成腹泻、发热及肠道炎症反应,畜禽感染沙门氏菌可引起鸡白痢等疾病。我国70~80%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由沙门氏菌引起,在引起沙门氏菌中毒的食物中,超过90%是肉类产品。肉鸡供应链过程复杂,垂直污染与水平污染(交叉污染)可造成细菌污染率或污染水平的变化,相关风险值得关注。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可通过数学模型对供应链各环节的细菌污染率和污染水平
细胞的增殖、扩张与分化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细胞学基础。这一系列细胞学事件与细胞壁代谢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果胶作为双子叶植物初生细胞壁的主要组分,其合成、修饰与降解代谢通过影响细胞壁的流动性和可延展性,参与着植物生长发育的众多环节。因此,研究果胶代谢有助于明确细胞壁在植物生长发育历程中的作用,同时为农作物重要经济性状和育性的精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现有研究表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我国水稻上重要的病毒病害,它是由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侵染水稻引起的,其对我国乃至亚洲的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研究RSV编码的蛋白与寄主植物因子之间的互作从而明确其致病机理,对于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植物细胞被坚固的细胞壁(cell wall,CW)所包裹,病毒难以在细胞间进行运动,为了完成系统侵染,植物病毒通常会编码一个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