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语言的概念化的方式不同,会影响到有关词语的句法表现形式。本文以英语和汉语的形容词为例,来说明概念化对句法的影响。“概念化”有多种含义,可以指各种同语义有关的现象。总的来说,概念化研究包括两种范式:一是将动态的认知过程引入语法分析,由于认知视点的不同,人们就会用不同的方式来概念化;二是考察认知的结果,即词语的语义结构。一个民族把认识外在世界的成果用词语固定下来,形成概念,但是对于如何认识世界,不同的民族往往有自己的方式,结果就会形成不同语言对于同一现象的不同切分方式,并导致词语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也不相同。本文对英汉形容词属性特征及数量特征的概念化探讨涉及上述两种范式。本文所涉及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归纳法,同时对相关语言现象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定量分析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考察了289对英汉形容词在不同量级上的切分,并划分出不同的形容词类型;二是详细描写了289对英汉形容词在多种句法内容中的表现,用以反映英汉形容词在句法活动能力上的异同。定性分析则主要用于分析英汉形容词的语义结构、概念化的认知动因以及心理机制。本文围绕英汉形容词属性特征和数量特征两个层面的概念化及其对句法产生的影响展开讨论。两种语言在属性特征概念化上的差异较为明显,前人对此已提出过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即“汉语把属性的不同程度看成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赋予其时间性,因而汉语形容词有动词的句法特点,而英语将形容词看作是静态的属性,缺乏时间过程”(石毓智&白解红2006c),但是该观点还缺少更多语言事实的支持。本文的跨语言材料表明,英语和汉语形容词在属性特征概念化上的差异并不是孤例。概念化层次上缺失的语义特征会在句法层次上得到补偿,许多语言中形容词不能直接作谓语而必须借助表达时间信息的系动词引导说明了这一问题。从共时的角度看,两种语言在属性特征概念化上的差异还会造成对应词类引申方向的差别。本文对289对英汉形容词的统计结果显示,汉语形容词更倾向于引申为动词,而英语形容词则最容易引申为名词。从历时的角度看,任何语言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依据权威工具书,本文考察了近四十年来英语形容词词性的标注,当中反映出的一些变化值得引起关注和思考,比如,一些英语形容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出了动词的用法。对于数量特征的概念化,英语和汉语形容词表现出了较高的共性:一方面,根据本文对“定量”和“非定量”的界定,文中289对考察对象中共有271对在这两个方面表现出一致性,比例为93.8%;另一方面,根据英汉形容词分别在a little、very、complete和“有点”、“很”、“最”三个量级上的表现,本文将289对考察对象细分为“零度类”、“极度类”、“中度类”、“半幅类”和“全幅类”形容词,其中,前三类形容词从属于本文所界定的“定量”形容词,而后两类则从属于“非定量”形容词。此外,通过对权威工具书以及相关数据库的考察,本文还详细描写了这五类形容词在定语和谓语位置、比较级、感叹句、否定等句法格式中的使用情况。从总体上看,按照量幅的由大到小,英语和汉语的全幅类、半幅类、极度类和零度类形容词的句法活动能力也呈现出由强到弱的变化趋势,用不等式可表示为:全幅形容词>半幅形容词>极度形容词>零度形容词。与此同时,英汉形容词在数量特征的概念化及其对句法的影响上也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英语零度形容词所对应的汉语成员大多属于全幅或者半幅形容词。其中一个比较有规律的现象是,汉语中的“完整”类形容词,比如“完整”、“完全”是非定量的,可以用程度词序列“很”、“最”修饰,也可以用于比较级,然而英语对应的whole、complete则是定量的,不能用于上述相关句法格式中;2)英语极度形容词所对应的汉语成员大都属于半幅类或者全幅类形容词。与此相对应,英语成员通常只出现在最高级中,而汉语成员则可以用于比较级和最高级。另外,汉语成员还可以用于感叹句中;3)汉语中度形容词兼有定量和非定量形容词的语义特征,一方面,它们不能用于感叹句、没有重叠式,但是另一方面,它们又能够用于比较级格式,能够用程度词“很”修饰,可以用“不”否定。英语成员的句法活动能力较弱,通常只出现在定语和表语位置。由于该类形容词在本文考察对象中的数目有限,其句法表现的规律性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英语和汉语形容词在概念化方式上的差别源自于两个民族在诠释角度上的不同。属性特征层面上的概念化差别反映了两种语言在诠释过程中对“整体扫描”和“顺序扫描”所做的不同选择,英语选择了前者,它反映扫描的结果,凸显的是静态的、非时间的关系;汉语选择了后者,它强调扫描的过程及其在时间上的延展,凸显了时间关系。同样的,对于同一个语义范畴,不同的民族在概念化时,由于诠释的角度不同,对数量特征的切分也会不一样。无论是对“整体扫描”和“顺序扫描”的不同选择,还是对数量特征的不同切分,其背后均涉及人类“注意”的心理机制。注意的一个功能在于选择性注意,可以用来追踪并同时忽略其他信息。对于各种外界信息,人们不是简单地对其进行复制,而是主动地对其进行选择。就本文讨论的概念化而言,对于概念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哪些语义特征可以包含在内,哪些被过滤在外,英汉两个民族往往具有自己的方式。这种主动选择信息的过程离不开注意心理机制的作用。因此,本文初步认为,注意机制在人们概念化以及概念化方式的选择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跨语言的比较,弄清英汉两种语言的语义系统的特点,对于揭示两种语言的语法共性和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概念化问题的探讨对于双语或者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此同时,对概念化所涉及的心理机制进行探讨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概念化理论的理解,还能更加有效地指导语言研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