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2010年的ALOS影像为数据源,在eCognition的支持下进行南盘江流域(云南段)的景观生态分类,并采用景观指数分析法进行格局分析。通过与1990年Landsat TM和2000年Landsat ETM+影像分类结果比较,研究南盘江流域云南段1990年~2010年20年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揭示其变化的时空规律及特征。结果表明: (1)从景观生态类型构成现状来看,研究区总面积43276.52 km2,总斑块数21680个,分为17种景观生态类型;以暖温性针叶林、暖温性灌丛和灌草丛、旱地的面积最大,共占流域总面积的83.25%,为流域的景观基质;其中暖温性针叶林面积最大,为14538.89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3.6%;暖温性灌丛和灌草丛面积为12720.131km2,占29.39%;旱地面积为8766.45km2,占20.26%。流域内整体斑块密度为0.501个·km-2,其中最大为旱地,为0.1477个·km-2;边界密度为27.72,景观形状指数为144.16,整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1.68,蔓延度指数为64.49;景观整体破碎度低,连通性较好,类型分布交错,景观格局较为复杂。 (2)在景观尺度上,研究区景观整体的破碎化程度减小,景观空间的聚集程度高,景观类型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各景观类型的格局变化趋势与景观的总体格局变化趋势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1990年~2000年这10年期间,占面积优势地位的灌丛和灌草丛、针叶林、旱地和阔叶林等景观类型,其破碎化程度增高,斑块形状趋向复杂,斑块分布趋向离散。2000年~2010年,耕地破碎化程度增高,斑块形状趋向复杂,斑块分布趋向离散,灌丛和灌草丛、针叶林、阔叶林、人工林、和建筑区域等景观要素类型的破碎化程度均有减弱,斑块形状趋向规则、斑块聚集度增加、连接性变强,景观的干扰程度下降。 (3)研究区灌丛和灌草丛、针叶林、旱地和阔叶林变化最为显著,相互之间的转化也较为频繁。在1990年~2000年这10年期间,阔叶林、针叶林、灌丛和灌草丛景观类型面积减少,耕地景观类型面积增加;在2000年~2010年这10年期间,灌丛和灌草丛一直减少,其它景观类型面积增加,其中灌丛和灌草丛向针叶林、耕地转化的趋势最为明显。同时,耕地也有较大面积的景观类型转化为建筑区域,城镇化的发展,大量耕地被占用,城镇建设对耕地等景观类型的影响较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