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泸州市近21年(1996-2016年)空间面板数据,以县(区)为研究单元,利用IPCC清单估算法和参数估算法估算该市农业碳收支状况;利用区域农业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方法对该市农业碳排放进行公平性评价;利用脱钩弹性模型分析该市农业经济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弹性关系。结论如下:(1)泸州市年均农业碳吸收量为172.95×10~4 t,呈波动上升态势;年均农业碳吸收强度为7.85 t/hm~2,碳吸收强度呈波动增长态势。农作物碳吸收量以大春粮食作物为主(76.91%),各作物中水稻碳吸收占比最大(55.16%)。农业碳吸收量北部与南部较高,中部较低;碳吸收强度北部高南部低。碳吸收量和碳吸收强度除龙马潭区呈下降趋势外,其他区县均呈上升趋势。该市各区县碳吸收量及其强度空间格局差异性显著。该市年均农业碳排放量为136.25×10~4 t,整体呈波动下降态势;年均农业碳排放强度为6.21 t/hm~2,整体呈增强态势。农业碳排放以牲畜养殖、农业土壤排放为主(各占49.75%、38.04%),前者碳排放量及占比呈下降趋势、后者呈上升趋势。牲畜养殖碳排放以猪为主(61.77%),农作物土壤碳排放以大春粮食作物为主(86.19%)。各区县农业碳排放量空间集聚特征显著,碳排放强度空间格局差异性较显著,北部平坝丘陵区碳排放强度等级高于南部山区。(2)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江阳区>泸县>龙马潭区>合江县>纳溪区>古蔺县>叙永县,均值分别为1.43、1.28、1.22、1.15、0.99、0.69、0.64。农业碳排放经济效率系数龙马潭区>江阳区>泸县>合江县>纳溪区>叙永县>古蔺县,均值分别为1.4、1.36、1.35、1.07、1.06、0.65、0.64。各区县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及经济效率系数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及经济效率系数北部高南部低,中部农业碳排放经济效率系数等级呈上升趋势。北部平坝丘陵区农业生产具有农业生态承载系数较强和经济效率系数高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该市南部山区的农业碳排放。(3)该市农业碳排放脱钩弹性以强脱钩和弱脱钩为主(占比分别为38.10%、28.57%)。农业碳排放技术脱钩弹性以弱脱钩和强脱钩为主(占比分别为42.86%、38.10%)。农业碳排放结构脱钩弹性以扩张负脱钩和扩张连接为主(占比分别为47.62%、33.33%)。该市北部和中部农业碳排脱钩弹性以强脱钩和弱脱钩为主(占比分别为42.86%、30.48%);南部呈现多种脱钩弹性类型并存局面,强负脱钩出现频次较高(出现频次占全市强负脱钩总频次的比重为40%)。各区县农业碳排放技术脱钩弹性均以强脱钩和弱脱钩为主(占比分别为37.41%、36.05%)。农业碳排放结构脱钩弹性类型江阳区主要为扩张连接(42.86%);叙永县主要为扩张负脱钩(52.38%);其他区县以扩张负脱钩和扩张连接为主(占比分别为43.81%、25.71%)。(4)泸州市农业碳收支存在问题:农用物质的投入不断增长致使农业碳排放强度不断增大;南部山区农业碳排放减排难度大;粗放型畜牧业导致较大的农业碳排放,农业经济对畜牧业依赖强。对此应采取以下措施:推广农资投入节约技术;因地制宜强化南部山区县区重点管理;改良畜禽养殖技术推进规模化养殖;改进耕作方式和种植技术,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展低碳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