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腹针在改善失眠症患者匹兹堡睡眠指数总分及7个睡眠因子评分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腹针与常规针刺相比在治疗失眠症方面的疗效和优势。并初步探讨其治疗机理,为腹针治疗失眠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单盲的方法,以假腹针组作为空白对照组,将纳入病例分为腹针组30例,常规针刺组30例,假腹针组30例。腹针组予以腹针疗法,常规针刺组根据第七版教材《针灸治疗学》中“不寐”的穴位针刺,假腹针组在相应腹穴向左旁开1cm针刺。每天针刺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治疗周期共10次(开始每天治疗1次5天,周六周日休息两天,此后每天治疗1次×5次)。治疗前后观察匹兹堡睡眠量表总分及7个睡眠因子评分的变化,并监测相关的安全性指标。治疗结束后1个月通过电话或信函随访。所有数据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腹针组及常规针刺组在治疗后及随访1月匹兹堡总分数均有较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P<0.05,假腹针组治疗后及随访1月匹兹堡总分无明显降低,P>0.05。腹针组及常规针刺组各项睡眠因子在治疗后及随访1月时评分均有所降低,经统计学分析,P<0.05。假腹针组在治疗后及随访1月时,各睡眠因子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2)三组中,治疗后的匹兹堡总分和各项睡眠因子评分和随访1月的评分比较,部分因子评分有所增加,部分因子评分有所减少,但均变化不明显。(3)腹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比较,治疗后及随访1月匹兹堡总分变化,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别,P>0.05。(4)7个睡眠因子中,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及睡眠障碍3个因子,腹针组和常规针刺组的评分比较,在治疗后及随访1月时,经统计学处理,腹针组的变化较明显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5)治疗前后相关安全性检测项目:三组患者均未出现心率、心律、血压,血、尿、大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ALT)、肾功能(BUN)各项指标的异常。(6)感染、损伤、不能忍受疼痛或不适等(治疗中随时观察)腹针组和假腹针组分别出现2例、1例针刺后较明显的皮下瘀血,向患者解释,并嘱其用生土豆片外敷消瘀后患者能坚持治疗;常规针刺组出现3例针刺后较明显皮下瘀血,2例不能忍受疼痛及不适,向患者解释并减轻针刺刺激后,患者可坚持治疗。三组均未出现感染。结论:腹针和常规针刺均能改善失眠患者的匹兹堡睡眠指数,而且疗效能持续到治疗后1月随访。虽然两者比较,腹针对睡眠总体情况的改善并不明显优于常规针刺,但腹针在某些睡眠因子的改善方面优于常规针刺。而且腹针具有痛苦小、处方及操作相对规范的优点,适宜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