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语码转换作为一种语言接触现象受到了社会语言学者们越来越多关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将语码转换与二语习得联系起来的研究并不多。在二语习得的研究中,语码转换只是被视为一种效果不强的交际策略,用于弥补二语能力的缺陷。也正是由于二语习得者的语言能力的限制,将其与社会语言学家通常研究的在一个语言社区中,能自由转换语码的双语者区别开来,从而使从二语习得的角度看语码转换具有了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一个韩国汉语初级学习者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跟踪录音,以转写的文本中出现的语码转换的例子为研究对象,试图结合社会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的理论,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被试语码转换的类型多为句外转换,且以句子为主,其次是词。语码转换并不符合 Poplack的自由语素限制和对等限制理论,也不符合Myers-scotton的基础语框架模型。这可能预示着二语初级水平的学习者的语码转换是一种自由变异,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语法限制。语码转换在语篇中起到六种功能:请求帮助、确认、纠正、补充、反复和回忆。其中,请求帮助和反复类语码转换使用最多,并形成了各自的语篇发展模式。这六种功能分属三大类:心理支持,语言和交际。随着学习者汉语能力的提高,请求帮助的出现频率减少而反复的出现频率上升。另外,通过另一个研究对被试在允许一语和不允许一语两种情况下的表现对比,笔者还发现在允许一语的情况下,即使被试并没有说一语,所形成的语篇比起不允许一语的情况下所形成的语篇更完整、简洁和更有条理。